整个宜昌大撤退,民生公司从上到下不计成本,不计牺牲,所属船只担负了90%以上的运输量。而在1938年底的那40天之中,民生公司的运力还显得不足。为解决这一问题,卢作孚派员紧急征集川江上大批木船参加抢运。在沿岸各县的支持下,1200艘木船很快齐聚宜昌,数万名衣不遮体的船工和纤夫冒着敌机的轰炸,冒着船只沉毁的危险,与民生轮船职员们一道昼夜装卸抢运。
“1938年11月10日,经济部工矿调整处业务组组长林继庸也来到宜昌。他征用木船850余艘,参加抢运的船夫、驾长和沿岸的纤夫总计在3800多人以上,参与到大撤退中。”原宜昌市地方志办公室主任朱复胜介绍道。
“这2050余艘木船,一般载重六七十吨。木船在黄昏后和大雾里不能行驶,加上宜昌至重庆的660公里川江航道上,险滩林立。各滩又有枯水滩与洪水滩之分,在西陵峡的青滩和泄滩,就有不少木船被撞翻沉。”朱复胜介绍说。
“各厂矿的物资、设备分别散装在各艘木船上,木船被编成几十组,各组由4艘至7艘编成,以便沿途相助。过险滩时,每船只留驾长、掌艄及搬艄的在船上,乘客及纤夫在岸边步行,有时还要帮助拉纤。”朱复胜说道。
“一二百名纤夫迎着锋利而寒冷的江风,在前头汗流浃背拼命拉纤,他们口嘘腾腾热气,同声嚷着不成调的短促而苦楚的歌声。往往拼命半小时,而船不得前进半尺。一行人众伛偻身躯,体向前倾,背高于顶,合力前拉。”林继庸回忆道。
在峡中的险滩,一般都要经过二三个小时的奋力拉纤,才能拉过一滩。由于岸边岩石尖峭,拉纤时纤绳4根中被磨断1根是常有的事。若是2根纤断了,为安全起见,必须立即将其余2根一齐砍断,任船下流至静水处,纤夫重回原处,再从头拉起。若遇火轮船经过,大浪涌来,水入船中,船往往是翻身下沉,葬身鱼腹。
“每逢夜间停船,船夫和乘客念及一路的艰难困苦,静听江水滔滔,各人心中都如同江涛怒吼,个中艰辛,非笔墨所能形容。充满着我民族的冤仇血恨。”这种景象,林继庸终生难忘。
“除了民生公司的职员,还有那些装卸工、船夫、纤夫,更是无名英雄。他们因此负伤乃至牺牲,没有人予以抚恤,但不能忘记他们为国家和民族无私的奉献。”2008年,“宜昌大撤退纪念园”开园时,卢国纪曾如是嘱咐郑新。
如今,在园中纪念碑的西壁上,刻着“宜昌大撤退牺牲船工英名录”。在列举完民生公司牺牲的职员后,下方刻着“以上是民生实业公司有记载的名单,还有其他公司员工和宜昌民众牺牲者无法记载,以此垂悼。”
笔挺的石碑正对西方,在奔来的滚滚长江水畔,默然无语。
4/4 首页 上一页 2 3 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