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曾吃过最顶级的饺子那是在顺兴楼,我也曾品尝过最满足味蕾的点心,那里雕刻着英记楼。”
——梁实秋《回忆录》
1930年,梁实秋携家人来青岛的国立山东大学执教。虽然只有短短的三年,却让他终生对青岛念念不忘。而他在回忆录中提到的英记楼,那时早已有了24年的历史。
劈柴院店开业几乎万人空巷
英记楼可谓起于清末,兴于民国,毁于战乱。最风光时,康有为、梁启超、老舍、梁实秋等一众名流都是它的常客。20世纪30年代末,随着中日战争的爆发,英记楼开始慢慢的沉寂,并一度在历史的长河中消失了近70年。
▲英记楼门前简介
2015年5月20日,英记楼在劈柴院的江宁会馆重新开张。令老板黄学功没想到的是,为这次开业足足准备了一个星期的糕点,还没到下班时间已经全部售罄。更夸张的是,拉送糕点的车辆直接被群众堵在门口,声称在没送来新的糕点之前绝不放行。
正是因为有这样一批忠实的顾客,两年来英记楼的扩张步伐逐渐加快,到现在已有6家实体店面。而对于这样的发展速度,黄学功则是喜忧参半。喜得是这个老字号能获得这么多认可;忧得是在坚持纯手工制作的传统工艺基础上,如何扩大规模和发扬传承。
遍访传承人,30余种配方重现天日
在英记楼,黄学功有两重身份——既是老板,也是传承人。几年前他偶然听到了英记楼的故事,遂对这个青岛老字号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为此他不仅全国各地调研老式糕点市场,更主动拜师学习面点制作,并拿到了国家一级面点师的证书。
幸运的是,虽然英记楼一度在历史中销声匿迹,但英记楼糕点的制作工艺却被传承了下来。建国后青岛首个糕点厂——生活林糕点厂的厂长姜换斗16岁就在英记楼当学徒工,他熟练掌握了英记楼各种糕点的制作工艺,并传给了下一代。 1/5 1 2 3 4 5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