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叔,今天血压有点高,记得按时吃药,我下午再过来给您测一遍!”清晨的莱西市院上镇徐家屯村,丽馨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的护理员小王刚放下血压仪,71岁的养老服务点组长于民江就端着热粥走进门——这样“专业服务+邻里互助”的场景,已成为院上镇乡村清晨最温情的日常。
作为青岛市基层赋能养老服务发展试点镇,院上镇深入贯彻《关于加快发展农村养老服务的指导意见》中“强化农村基本养老服务供给”的要求,落实《青岛市农村互助养老服务工作方案》部署,积极探索“政府主导、专业运作、群众参与”的养老机制,依托院上镇丽馨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培育出“低龄帮高龄、健康助失能、专业融邻里”的养老服务模式,让乡村“银龄”群体在家门口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老有所为”。
政府搭台+平台运作
把“嵌入式服务”搬进老人家里
“以前一个人在家,连个说话的人都没有,现在民江家就是我们的‘聚乐部’,日子比以前热闹多了!”坐在于民江家窗明几净的堂屋里,老人徐福高笑着说。
农村养老的关键在贴近——既贴近老人的生活习惯,更要贴近乡村的资源实际。院上镇政府精准把握农村养老“不离熟悉环境、不离邻里温情”的特点,将互助养老纳入民生实事重点项目,引入院上镇丽馨居家养老服务中心负责具体运营,构建起“镇养老服务中心—村养老服务站—户居家服务点”三级居家嵌入式养老服务网络,推动养老服务从“集中式”转向“分布式”,真正扎根村民生活。目前,全镇已建成10个新村养老服务站,50余家居家服务点,而这些服务点的“掌舵人”,都是老人们推选出来的热心村民。
走进于民江家的小院,映入眼帘的便是门口显眼的“居家养老服务点”牌子,堂屋里摆着崭新的茶具,桌上摆着老人们的合影,角落里还放着丽馨中心帮忙配置的血压仪和应急药品。现在每天上午9点,村里的老人们就会陆续来到这里,喝茶聊天、下棋打牌,谁要是一天没来,大家准会结伴去家里看看。
院上镇创新养老服务阵地“下沉”,将居家养老服务点直接设在低龄老人家中,由老人推选有威望、热情、爱干净的低龄老人担任服务点组长,变机构“走访式”服务为邻里“串门式”问候。如今,全镇居家服务点已覆盖近60个自然村,服务老人近2000人,激活了乡村邻里守望的传统,更带动了全村老人整体风貌的提升。
党建引领+专业赋能
让“银发力量”成为养老生力军
“老大哥,您坐着歇着,我去给您打饭。”中午11点半,辛庄新村养老助餐点前,63岁的周淑玲接过81岁老人高同良的饭盒,快步走向窗口。凉亭里,几位腿脚不便的老人正聊着家常,丽馨中心的社工则在一旁登记用餐人数——这温情的一幕,是院上镇以党建为引领、专业为支撑,激活低龄老人服务潜能的生动写照。
农村养老,人是关键。院上镇坚持党建引领,持续深化拓展“银龄行动”,鼓励老年人积极参与文明实践活动。由镇民政办牵头,联合丽馨中心发起“银龄伙伴”计划。一方面,组织村党员干部、村医、退休教师等骨干力量与高龄、失能、独居老人结成“一对一”帮扶对子,不定期上门提供生活陪伴、健康监测,以党员带头树起互助标杆。另一方面,面向60-65岁低龄健康老人,开展互助养老能力培训,培育“银发帮扶小组”,让“老帮老”从自发行为变成有组织、有规范、有保障的服务模式。
70多岁的秦兴贵是一名老党员,也是一名光荣的退伍老兵。加入“银发帮扶小组”后,他每天早早就去帮食堂干点活,偶尔还帮行动不便的老人代购生活用品。“以前总觉得老了没用了,现在能给老伙计们办实事,心里比啥都甜。”秦兴贵说。
截至目前,全镇已带动并培育800余名老人加入“银发帮扶小组”队伍,并与丽馨专业护理员搭配,组建起健康守护队、生活互助队、文娱服务队等10余支专项队伍,累计开展探访关爱服务1300余人、10万余人次,月探访率达到100%。党建引领下的银发力量,既解决了农村养老人手不足的难题,更让低龄老人实现了老有所为,为乡村养老注入持久活力。
产业助老+积分赋能
以“造血模式”铺就养老长远路
“你看这地瓜,都是我们这群老伙计种的,纯天然、没化肥,下个月就能送到丽馨的食堂,吃着放心!”在院上镇丽馨互助农场里,65岁的崔俊杰捧着刚挖的地瓜,脸上满是成就感。这片10亩的红薯地,是院上镇探索“产业助老+互助养老”融合发展的尝试,更是银龄互助积分机制落地的生动场景——通过“服务兑积分、积分换服务”,让乡村养老从“单向支持”转向“循环造血”。
为让互助养老长效运转,院上镇积极开发老年人力资源,创造适合老年人的多样化、个性化就业岗位,重点搭建银龄互助积分体系,激活乡村养老发展内生动力。通过牵头整合镇域闲置农房、旧校舍等沉睡资源,同步借助驻村第一书记的资源优势,打造互助农场,组织有劳动能力的“年轻型老人”参与有机蔬菜、小麦、红薯种植,既让老人“动起来”实现价值,又能为养老服务中心、助餐点提供新鲜食材,形成“种植—供应—消费”的小闭环。参与劳动的老人可按参与时长、劳动强度获得对应积分。积分统一记录在镇养老服务中心系统,无有效期限制,老人可随时兑换住院陪护、适老化改造产品等服务,让“老有所为”有了实际依托。
种了一辈子地的崔俊杰,退休后总觉得“没了奔头”。加入互助农场后,他不仅把种植经验分享给同伴,还跟着农技专家学了有机种植技术:“现在每天来干活,既能活动身子,还能攒积分。以后家里想装个适老化扶手,或者需要住院陪护,直接用积分兑,不用麻烦孩子,心里特别敞亮!”如今,像他这样参与积分体系的低龄老人已有28位,初步实现了“劳动增收+精神充实”的双重效果。
为让积分机制真正“活”起来,镇政府还同步做好资源整合与服务衔接。针对未来的助老产业,院上镇正依托闲置厂房筹备“助老工坊”,计划引入面粉加工厂项目,未来吸纳低龄老人参与操作,所得收益部分反哺养老服务,进一步拓宽“以业养老、自我造血”的路径。同时进一步拓宽更多积分利用方式,细化兑换清单,后续计划纳入健康体检、家政服务等项目,让积分精准对接老人需求。
这种“政府盘活资源、专业机构运营、老人参与创收”的模式,既让老人“有事干、有收入”,又为养老服务注入“造血”动能,真正构建起“老有所为、老有所养、老有所乐”的良性生态圈。
下一步,院上镇将进一步整合资源,打造“一老一小”融合服务点,通过老幼共学、手工制作、节日互动等活动推动代际融合——让老人在陪伴孩童中感受活力,让孩童在亲近老人中传承文化,真正实现“老幼共育、互助共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