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宋静涵通讯员郑梦幻何颂一
多年来,沾化区司法局大高司法所所长吴志强始终坚持以脚步丈量责任、用实干诠释担当,将党的政策与法律的温暖送到群众身边,先后获评“沾化和谐使者”“全市优秀人民调解员”“全市优秀司法所长”等称号,并于2020年获得司法部专项表彰。他扎根基层、服务群众,把“司法行政”四个字写进田间地头。

2024年,沾化区260多亩冬枣出现卷叶枯萎,37户枣农心急如焚。吴志强第一时间牵头介入,一边安抚农户情绪,一边协调农业、市场监管等多部门联动处理。4个月的时间里,他奔走于农户、经销商和厂家之间,最终将近百万元的赔偿款送到农户手中。农户们自发向他送去锦旗,表达心中的感激之情。
“吴所长不仅没让我觉得被‘特殊对待’,还帮我找到了工作,让我重拾生活的信心。”社区矫正对象何某的这番话,道出了许多社区矫正对象的共同心声。在吴志强看来,社区矫正不仅要“管得住”,更要“矫得好”。他创新实施的社区矫正个案模板化的经验做法,在全省社矫云实务讲堂上作经验交流。他还积极链接资源,为社区矫正对象提供心理矫治和社会适应性帮扶。在他的努力下,40多名社区矫正对象实现家门口就业,130余件家庭、债务矛盾纠纷被化解在萌芽状态。
“法律不是纸上的条文,得让大家听得懂、用得上。”在薛家村宪法主题广场,他指着展板给老人讲解“养老诈骗咋防范”;在流钟村民法典主题广场,他帮村民分析“邻里矛盾如何解决”……为了让法治文化“看得见、摸得着”,他将普法宣传工作与乡村振兴、新时代文明实践相结合,打造出薛家村宪法主题广场、流钟村民法典主题广场等一批特色法治文化阵地。如今,在大高镇,广场上的法治标语、公园里的法律漫画,共同构成了一幅生动的法治文化“全景图”。
面对村集体流转土地怕“踩坑”的顾虑,他直接把司法所公章“搬”到村委会,合同、村规民约“前置审查”:条款不合法,退回重写;收益分配不清,重新算细账。他在全区创新实施村级重大事项合法性审查全覆盖,累计出具审查意见138条,80余份合同、67份村规民约规范落地,为村集体直接增收80余万元。
徒骇河畔渔网作坊和企业较多,他又设立了“法律服务驿站”,为70家电商企业开展“法治体检”,排查出合同风险、用工隐患35项,出具法律意见书18份,助力沾化渔网产业“织”得更大、卖得更远。
除此之外,吴志强还自创了“镜中自省+调解八步”工作法,用乡音土话讲透法理人情,累计化解矛盾纠纷200余起,相关做法被《人民调解》杂志报道,成为基层调解的“标杆样本”。
扎根基层不言悔,吴志强用日复一日的坚守与付出,在平凡岗位上书写了服务群众、奉献基层的优异答卷,也成为一道可知可感的风景,温暖而坚定地矗立在基层治理的第一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