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海水点的,才够鲜!”“这豆香,是小时候的味道。”11月7日,在乳山市海阳所镇望海庄村汐望书院的海水豆腐工坊里,几位村民一边聊着家常,一边捧着热腾腾的豆浆,等待新鲜的海水豆腐出炉。
这里不仅是豆腐工坊,更是村民学习非遗技艺、拉近彼此距离的温馨空间。在乳山,一座座文化书院正悄然成为情感联结的驿站、民主议事的厅堂、产业发展的起点。文化,在这里真正“活”了起来,化作润泽城乡、温暖人心的强大力量。

从“旁观者”到“创客”
居民成了社区主角
“以前下班回家门一关,邻居谁也不认识。现在,大家一块做烘焙,有说有笑,邻里关系亲近多了。”乳山口镇润泽社区孙士东感慨地说。
他们社区书院打造了一个1600平方米的综合性文化空间,鼓励居民从“被服务者”转变为社区文化建设的“共创者”。孙士东发挥自身资源优势,向烘焙坊提供原料并参与教学,支持社区建设爱心烘焙坊,为待业妇女提供技能培训。“作为社区一份子,应该出一份力。我本身会烘焙,自己的超市里也有各种烘焙原料,所以就和社区合作做了这件事。”孙士东说,“大家在学做甜点的过程中,不仅掌握了技能,更收获了邻里情谊。”
书院烘焙坊成立以来,已开设了25期培训活动,有300多位居民参与。“居民成了社区主角,激发了他们的无限活力。这里孵化了舞蹈教室、爱心烘焙坊、科技小屋等9个文明实践阵地,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其中、乐在其中。”润泽社区党支部书记、居委会主任姜秀梅说。
从“闲置空间”到“精神高地”
让“候鸟”安居
在乳山,有不少“候鸟型”社区,很多居民“冬南夏北,寒来暑往”。如何让“候鸟”落地,滨海新区月亮湾社区与金鼎物业共建的鼎贤书院提供了答案。
月亮湾社区外来人口比例高达97%,是典型的“候鸟型”社区。社区打破传统局限,高标准建设了集图书阅览、书画创作、儿童活动、影音体验等多功能于一体的鼎贤书院,并推出“社群合伙人”制度,精准对接居民需求。
“针对民众需求,我们确立了‘红色文化铸魂+生活美学润心’双主线课程,一方面,组织居民赴马石山、胶东育儿所等红色基地研学,增强归属感;另一方面,开设中医养生、声乐舞蹈等多元化课程,精准回应‘一老一小’及中青年群体的实际需求。”书院负责人邢涛介绍。
此外,书院还组织“中秋百家宴”“邻里文化节”“社区艺术季”等节日活动,促进来自天南海北的居民融入当地文化生活。邢涛介绍,自5月份以来,鼎贤书院累计推出各类文艺演出50余场,参与居民超过2000人次,形成了“周周有活动、节庆有展演、年度有赛事”的活跃生态,居民参与满意度持续保持在95%以上,实现了从“有地方待”到“有心可安”的跨越。
从“城乡隔阂”到“村社共富”
一场双向奔赴的改革
海阳所镇的汐望书院,则有着一个城乡融合、共治共富的精彩故事。当地将望海庄村一栋2200平方米的闲置办公楼,改造成为连接潮汐湖社区与望海庄村的“汐望书院”。在这里,村民走上讲台,传授农耕智慧与传统美食手艺;社区居民则带来书法、舞蹈等现代才艺,彼此互学、互鉴、互融。不仅满足了居民对文化休闲空间的需求,也为村民开辟了技能变现的新路径。书院还开放村里的暖心食堂,设置“汐望议事角”,实现了社区文化需求与村庄闲置资源的有效对接。
更深刻的变化发生在田间地头,书院推出“共享农园”项目,将30亩闲置农地划分为120个单元,以“认领种植+托管服务”模式运营。城市居民在这里亲近泥土、体验农耕乐趣,村民则化身为“田间导师”,提供技术指导和日常管理,年均增收4000多元,实现了资源互补与利益共享。
“以前种地一年到头也挣不了几个钱,现在城里人来种地,我教他们技术,还能多赚一份收入,这书院建得真值!”村民宋月婵笑着说,满是对未来的希望。
从“文化盆景”到“治理风景”
精准融合激活内生动力
“文化书院建设的关键就在于‘精准’与‘融合’。”乳山市新时代文明实践指导中心主任乔忠锴表示,他们通过精准施策,回应差异诉求,让每一座书院都成为回应特定治理命题的定制方案;并通过“文化+治理”“文化+产业”“文化+信用”等模式,让书院不再是孤立的文化“盆景”,而是成为嵌入基层肌理的治理“风景”。
在这一理念下,“候鸟型”社区书院以文化促进认同,增强社区黏性;社村联建书院以文化推动共治,打破城乡壁垒……在乳山,各社区书院通过持续创新实践,已成为凝聚群众、化解矛盾、促进融合的有效平台。
如今,乳山已统筹布局38个社区文化书院建设,形成了差异化、特色化的文化书院体系,累计培育百姓宣讲员、文艺骨干500余人,开展各类文明实践活动2000余场,服务群众超过8万人次。
“文化书院不是简单的文化活动场所,而是基层治理现代化的重要载体。”乔忠锴说,下一步,乳山市将继续深化书院建设,推动文化服务与群众需求更紧密对接,让文化真正成为凝聚人、引领人、服务人的强大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