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时代的变化,压岁钱也有所变化,自清末开始,人们已经用真钱压岁了,不过都是些面值很小的铜板而已,即便是大户人家也不会拿出大锭的银子或银票“压岁”。此外,压岁钱讲究辈分人伦,是长者给年少者,同辈中不允许互赠压岁钱,这种规矩或习俗是千年、百年不变的。
现今有些家长把压岁钱当成了“红包”,只知“钱”,不知“压岁”的含义,从而导致青少年以钱多钱少为目的,相互攀比,丧失了应有的天真和以俭为荣的精神,使压岁钱失去了民俗意义。更有甚者,个别居心不良者还利用“压岁钱”形式做些行贿、收买、拍马、溜须勾当,让社会风气变坏,甚是可恶。
压岁钱风俗丰富多彩,含义深刻,如果将其寓意变味,失去本身含义,显然是对传统民俗的曲解,实不足取。
3
年夜饭在家吃
除夕年夜饭到外面的餐厅饭馆里吃,在近几年成为时髦,商家也大肆炒作,但说这是“民俗”就不对了。除夕夜的聚餐被称为“年夜饭”,又称“辞岁饭”和“团圆饭”,是有讲究的,并非只是满足口腹之欲。
自晋朝以来,辞岁之风就很盛行,当夜骨肉团聚,儿孙绕膝,共话团圆,接着就是守岁。西晋周处的《风土志》说:“除夕夜,围炉而坐,达旦不寐,谓之守岁。”许多诗人都有吟咏守岁的诗句。孟浩然写道:“续明催画烛,守岁接长筵。”杜甫也曾有:“守岁阿戎家,椒盘以颂花。”的佳句,把守岁的乐趣写得活灵活现。
既要辞岁,又要守岁,自然有一套传统民俗,而不仅仅是吃年夜饭。在民俗中,“年夜饭”包括着我国传统文化,还有拜神、祭祖等内容。正如古人所云:“年终,家家必祭年神,俗谓之烧年纸,送神而后,合家团聚饮食,名曰散福。”古人很重视年夜饭,认为是人、鬼、神合一的交流,要求在除夕夜全家参加,因远行或在外的成员未能参加,家中人也要为之留个座位,摆副碗筷,以象征全家团圆。
祭祖仪式是中国孝文化的集中表现,在吃年夜饭前,许多家庭还要祭祖,只有祭祖后方可用饭。在老北京,年夜饭还有一道不能吃的,即是“年饭”。《北平风俗类征》载,年饭“用金银米置黑瓷盆中,上插松枝挂钱,下着年果、枣栗、龙眼、荔枝、柿饼之类,供于堂上,破五始撒”。真正能吃的菜肴则是丰盛无比,讲究的家庭要有四个凉菜八个热菜,象征“四平八稳”,有全家人平平安安、稳稳当当的寓意。十二道菜有凉有热、有荤有素,更有讲究,因为在中国文化中十二含生肖总数及全年12个月的含义。在老北京,富裕人家的年夜饭少不了鱼和鸡,因为鱼有“年年有余”的含意,鸡是“大吉大利”的意思。 3/7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