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声鼓声濒危
鲁南大鼓顾名思义,主要流行于鲁南苏北一带的广大农村和城镇,它何时在苍山县兴起和流传?记者采访了苍山县文化馆工作人员,除了上文所说的根据《苍山县文化志》记载推算该艺术至今已有140余年的历史以外,还可以从鲁南大鼓的现场形式等分析。
文化馆工作人员告诉记者,鲁南大鼓的演唱形式为单人演唱,没有丝弦伴奏,演唱者右手执鼓槌击鼓,左手捏鸳鸯板击节演唱,演唱除兼山东大鼓的特点以外,还借鉴了安徽大鼓的表现手法。“山东大鼓发源于鲁西北农村,又名犁铧大鼓、梨花大鼓。”开始时敲犁铧碎片唱农歌,后来逐渐发展为板腔体结构的成套唱腔,它立门户于明末,清末民初盛行时流传至徐州、南京、上海、郑州、汉口、成都,以及京津、东北等地。从山东大鼓起源发展轨迹来看,鲁南大鼓是受其影响发展起来的并带有鲜明的地方特色的一种曲艺演唱形式。
此外,鲁南大鼓作为民间的一种演唱娱乐形式,艺人多在集市安摊演唱,成为赚钱养家糊口的手段。过去艺人都坐唱,很少有边说边表演的。上世纪五十年代,艺人们对表演形式进行了改革创新,改为坐唱和站唱相结合,增加了人物动作的附带表演成分。有时在说的过程中,为了便于群众听懂,唱中加叙,还要加上旁白,表演神态举止,绘声绘色,听众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人。
待到上世纪六十年代,大唱大演时期,这一民间曲艺又盛行一时。直至八九十年代,苍山境内活跃着一支鲁南大鼓艺人队伍,县文化馆成立专门机构,对这些民间艺人进行管理。
除了徐福恩、徐慎田、王洪启说唱鲁南大鼓出名以外,磨山镇周庄村周文乾、磨山镇后张庄村张焕然、卞庄街道办事处的狄汉生,都师从王洪启。如果以徐福恩为第一代演唱者来界定,周文乾、张焕然、狄汉生便是第四代传承人。从这个传承过程中可见,艺人王洪启承上启下成为鲁南大鼓这门艺术的典型代表。
“说大鼓的艺人在说故事的时候,除了精于唱、念、做、打以外,还要按照故事中的生、旦、净、末、丑人物出场道白说唱,有时腔调还模仿故事中男女老少的声调、神态和举止,能表演得绘声绘色。”老艺人们介绍说,让听众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具有极高的艺术欣赏价值。
这些艺人们对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苍山境内活跃的一支鲁南大鼓艺人队伍记忆犹新,这些艺人常年活跃在鲁南苏北一带的广大地区,不断融会贯通。逐渐地,唱法上形成音色刚健的“卧嗓”和音质柔润的“立嗓”两派。
但是,在物质文化极其丰富的今天,人们对各种艺术的欣赏情趣发生了转变,青年一代追求时尚的娱乐方式,乡土的曲艺表演缺少了竞争力,逐渐淡出历史的舞台,在我们的视野中逐渐消失,致使“鲁南大鼓”这门艺术受到冷落。如今,只要不是上了年纪的,恐怕已很少有人听过“鲁南大鼓”,更不知道这种民间艺术的存在。
另一方面,过去演唱“鲁南大鼓”的民间艺人有的过世,有的唱不动了。皇甫寺村唯一会演唱鲁南大鼓的王洪启老艺人以前收的徒弟现在大都搞经营或者种田,已基本不再从事大鼓演唱。
记者 车少远 通讯员杨超 王树栋 2/2 首页 上一页 1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