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一个鼓,两块钢板,成就了“鲁南大鼓”这种说唱艺术。鲁南大鼓通俗易懂的故事性,在乡间广受百姓们喜欢,特别是物资紧张的年代,在娱乐资源匮乏的乡村,表演大鼓的人受欢迎程度绝对不亚于如今的影视巨星。
鲁南大鼓主要流行于鲁南苏北一带,乃群众喜好的民间曲艺之一。真正在苍山兴起,时间可以追溯至清末民初,盛行于解放前后,至今有140余年的历史。在苍山县采访时,老艺人们介绍说:“鲁南大鼓是一门单人演唱艺术,后来改为坐唱和站唱相结合的形式。由于受鲁南地方戏的影响,说唱多数运用鲁南的方言俗语。”形成了白词充满韵味,唱腔高亢、悠扬独树一帜的演唱风格。
苍山县磨山镇位于县城以东10公里处,凤凰山、金鸡山、万松山耸立其中,东、西燕子河环绕左右。磨山镇艺人们传唱的鲁南大鼓,唱腔属板腔体,以唱为主,在形成过程中兼有山东大鼓和山东渔鼓的特点,不断创新,无论在唱腔吐词,还是板式和表演上,自成一体,成为山东具有鲜明特色、稀有的曲艺形式。
侧耳细听,鼓点款款深情,唱词饱含人文,情丝万缕,摄人心扉,懂得生活的人一定懂得其中的故事!
皇甫寺村隶属于苍山县磨山镇,建村于明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因村庙由黄姓捐款建成,庙堂内塑有数尊神像,称皇佛寺,村以寺名,后谐音得今名。
在这个村里,提到“王洪启”,大家都知道,“1930年出生的他从小爱好学唱。兄弟四人数他最小。从小父亲去世,七岁跟着母亲到台儿庄卖馒头为生。10岁左右上过两年私塾,16岁拜师当时的卞庄南芙蓉西大队的徐慎田学唱大鼓,20岁出师。”村民们告诉记者,王洪启当年走遍了鲁南苏北一带的农村和集市,摆摊演唱。唱腔圆韵流畅,表演声情并茂。破四旧时闲搁一个时期,大唱大演的上世纪六十年代又恢复演唱,曾自编唱新旧社会变化的鼓书词,还在县广播站播放,并且被聘为“毛泽东思想宣传员苍山曲艺员”。
王洪启从艺60年,一个甲子的时间,先后教授苍山籍徒弟10余人,精心传艺,成为鲁南大鼓这门艺术的典型代表。
据王洪启回忆,他16岁拜师南芙蓉村的徐慎田学唱鲁南大鼓,当时也兼唱渔鼓。徐慎田跟着谁学得这门说唱艺术的呢?原来,其父亲徐福恩早前擅长鲁南大鼓和渔鼓,因艺术精湛,人送绰号“盖山东”。这样徐慎田、王洪启为苍山“鲁南大鼓”的第二、三代传人。按照这个顺序类推,磨山镇鲁南大鼓缘起卞庄南芙蓉村。
记者翻阅了《苍山县文化志》,书上记载:“据大鼓艺人追溯(同治三年),南芙蓉村(现为苍山县卞庄镇)徐福恩(外号徐二麻子)就是有名的大鼓艺人,此人如活着得有150岁……”此书撰写于1986年,以此推算徐福恩应生于1836年,同治三年即1865年,徐福恩已是而立之年,成为当地有名的大鼓艺人,应是苍山“鲁南大鼓”的第一代传人,至今已有140余年的历史。
王洪启这一代艺人,依然经常是一个人背着一个大鼓去赶大集、庙会,去一些人比较多的地方表演。除此以外,他们还经常去村里表演,庄稼汉子们都喜欢听这极具“爷们”味的大鼓书。鲁南地区的姑娘们亦钟情这山东汉子深情演绎的豪迈大鼓书。“你看着艺人们满是褶皱的脸颊,听对方浑厚的唱腔。有味道,有力量,起码让听众活得有股子劲,有激情!”临沂市群众艺术馆退休的王滨如是说,这就是北方人钟爱鲁南大鼓的一个原因。
王洪启还记得,当年艺人们经常去一个村说唱,兴致勃勃的村民们听完一场书,再三挽留,大家没听够啊。“回家黑灯瞎火,听书时老少爷们可以围坐一团听艺人们说唱。相比之下,你说他们还想继续听吗?”在村民们再三挽留下,一个村说唱上一两个星期的书也是常有的事。
“在村里唱一场书如果用两个小时的话,在集市、庙会上就得三个小时。艺人们都会根据环境的不同而选择不同的桥段,有长有短!”台下掌声越响亮,艺人们心里越敞亮,唱得越发豪迈动情。
演唱曲目多是中长篇,如:《樊梨花征西》、《东周列国》、《随唐演义》、《三侠五义》、《三国演义》、《水浒》、《薛礼征东》、《响马传》、《西唐》、《刘庸私访》、《武老二》等。王洪启保留完整的手抄本《西唐》1-4卷,现已捐献给苍山文化馆,这也表现了一位曲艺老人淳朴的思想和美好的愿望。
“每个曲目都有一段动人的故事,可以让听众在娱乐的同时学到一些东西,这样唱得才有味。”鲁南大鼓中的每个曲目都讲述了一段故事,很多曲目都是劝人向善,还有一些曲目教授人们忠、孝、节、义。老艺人们回忆说,其实,鲁南大鼓传统曲目非常多,主要是说白相间的长篇和只唱不说的短篇组成,大都传播忠烈保国、仁义道德的思想。特别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一批民间艺人在“两为”方向和“双百”方针的引导下,配合演唱革命题材故事和英雄人物,发挥了寓教于乐的作用。
纵观鲁南地区,郯城县《唢呐乐曲凡调》、《唢呐乐曲五六五》、《唢呐乐曲苦中乐》等,临沭县《鲁东南鼓吹乐<小桃红>》,兰山区《脚打鼓》等,记者也曾先后采访过上述几个门类,多以乐器为主要表达方式。相比之下,磨山镇鲁南大鼓,艺人们主要以大鼓、鸳鸯板等为伴奏,“唱腔属于板腔体,一般分头板、二板、三板、快板等板式,唱腔粗犷、豪放,富有山东大汉的韵味。”王滨介绍说,开头腔一般运用头板或类似头板的二板开腔,速度慢、尾音长、板起板落、咬字眼、吐字真、落音重、字密声促,善用顿音,其旋律似说似唱,自然流畅。
王洪启这一带乡土艺人,对鲁南大鼓颇有研究,谈到这门艺术时,朴实的语言多了艺术的词藻,“开场用‘凤凰三点头’,演唱变化中用‘长流水’、‘倒卷帘’以及板点‘珍珠串’等等。”“鸳鸯板技巧有平板、怀中抱月、单风灌耳、霸王担鼎、苏秦背剑等等”……这些专业的称谓很难让人想象由一名庄稼汉子说出来,可见其对鲁南大鼓的情深意切,“咱唱了一辈子了!”
140余年艺术流传 1/2 1 2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