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的篆刻艺术实践重视“技道”“源流”,将篆刻技能与文化素养、人品修为相统一。强调在实践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塑造传统、渊源和创造的观念,在追求艺道合一、技道双进中感悟人生与万物之道。其文化和社会价值对于今天这样一个科技日新月异的时代而言就更显弥足珍贵。
“与古为徒”又“与古为新”
改革开放四十年以来,篆刻艺术随着中华文化伟大复兴步伐的加快,其发展可谓突飞猛进。篆刻艺术的创作队伍不断壮大,创作水平不断提高,篆刻理论的研究成果日益丰厚。其中有社会学术团体的倡导和努力,也有高等院校书法篆刻专业教学的日渐发展和成熟。国家对书法篆刻艺术事业的大力支持,给予了中国传统视觉文化丰沃的发展环境。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大众对于文化的需求不断提升,篆刻艺术作为中国视觉文化极具特色的一个门类,受众的规模与其所能发挥的提升审美能力、愉悦身心、提振精神力量等社会作用是不相匹配的。社会上懂得篆刻艺术,爱好篆刻艺术,能弘扬篆刻艺术的人群相对于其他艺术门类还较少,尤其未能形成代代相传、薪火相承的局面,篆刻艺术作为联合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仍然面临着传承的危机。走出象牙塔,走向社会大众,从青少年抓起,让更多人参与其中,充分展现篆刻艺术的时代特征和精神面貌,做好篆刻艺术作为传统视觉文化的当代弘扬,势在必行。
中国五千年深厚的传统文化积淀是新时代文化奋进和发展的源头活水。篆刻艺术在当代的振兴必然离不开传统的滋养,内容、形式、风格、意境、品格,古代篆刻艺术的传统积累给予我们丰厚的创作财富。创作者应当“以史为鉴”,在传统视觉文化土壤的滋养下,探索时代审美的情趣和格调,扎根热土,与时代脉搏同频共振,镌刻时代的话语,弘扬时代的精神。正如清代篆刻流派印纷呈,篆刻家“印从书出”“书从印入”“印外求印”的治印思路,皆源自当时文化领域突破宋明理学的包围、金石学兴起、在“复古”中获得新生和活力等一系列社会思潮和时代精神的催生。扎根传统,贴近时代,从来都不是一句空话。丁敬《论印绝句》:“古人篆刻思离群,舒卷浑同岭上云。看到六朝唐宋妙,何曾墨守汉家文。”此诗集中展现了中国艺术所倡导的既“与古为徒”又“与古为新”的实践路径和创造精神。篆刻艺术正是在艺术风格的继承和创造中实现了时代精神的转化,生生而不息。
自古以来,科技与艺术,物质与艺术皆相辅相成。中国文字字体的生成,书体的丰富都与社会的进步、技术的提高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篆刻艺术的发展亦是如此,从秦汉印风到明清流派印的拓新,印章主材从金属到石章等等,物质变化使得篆刻创作的主体与客观条件都随着时代的脚步变化、拓展,而焕发新的活力。现今,高新科技的应用又拓宽了篆刻艺术的传播媒介和创作技法。发达的网络传播使得我们离甲骨文的全部面目更近一步,“甲骨文印”这一在古代不存在的新的篆刻艺术形式在今天为篆刻家日益重视,最古老的文字在篆刻艺术中有了年轻而活跃的生命力;我们凭借东西文化传播交流,找到了能够代替两汉封泥的西方火漆;我们尝试古今结合,创造了篆刻艺术在平面设计中应用的可能性,篆刻元素渗透在当今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北京奥运会标志、汽车标志、服装面料纹样、建筑造型等等,都展现着东方民族审美的别致和特色。科技革新给中国传统视觉文化的未来发展又创造了诸多可能性。积极迎接时代的发展,在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创新,在创新的过程中继承,进一步拓宽篆刻艺术的表现领域,丰富表现形式,篆刻艺术这一中国古老而优秀的传统视觉文化必将获得更为宽广的发展空间,更好地续写时代的精神,从而为中华文化的伟大复兴点亮一盏时代的明灯。 4/5 首页 上一页 2 3 4 5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