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虽小技而非小道
孙光祖《篆印发微》有言:“书虽一艺,与人品相关,资禀清而襟度旷,心术正而气骨刚,胸盈卷轴,笔自文秀。印文之中流露,勿以为技能之末而忽之也。”文人印兴起以后,篆刻家始终把人品、才能和篆刻创作联系在一起。人品高,师法古,才能实现所制印章的气韵生动。诚如古人所云:“才是德之资,德是才之帅。”古往今来,中国的文化人以人品修养护航,生命力量筑魂,寄情于艺术创作,“印如其人”“书为心画”“人书俱老”,在人品与艺品兼修的砥砺前行中,追求尽善尽美的艺境,篆刻艺术也同样如此,实现着“成教化,助人伦”的社会作用。
清代王琪题《菌阁藏印》云:“论印不于刀,而于书,犹论字不以锋而以骨。刀非无妙,然必胸中先有书法,乃能迎刃而解也。”篆刻艺术是一门综合艺术,集书法、绘画、文字、金石、考古等印内功夫和印外修养于一体。以深厚学识的积累沉淀转化为审美的品第格调。审美之境,学养为先。邵长蘅《印文考略》中亦言:“平时多读书,则俗气自能除。”审美在学养的不断累积中孕育提升。古代印人一边印田耕耘,一边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学力相倚,气充意造。创作者的气质性格、知识积累、生活感悟融于作品,汇集成时代艺术的精神气质。学养与审美并重,并非仅在于艺术创作,它更是人生的指南针,指引人们创造属于自己的美好生活。
鲜鲜霜中菊(篆刻) 吴昌硕
“印虽小技而非小道。”篆刻艺术创作水平的高下取决于技术的熟能生巧,得心应手。形、势、神、韵在刀法笔意的熟练驾驭,和谐相生中得到实现。印技锤炼的背后是印人对印道的感悟。此道是篆刻艺术发展的历史规律,更是世界万物生成、发展的客观规律。辩证的方法、矛盾的分析、普遍的联系、系统的思维……印人在篆刻艺术发展的历史中汲取养分,总结实践的经验,在生活的感悟中体会印道的规律。“印宗秦汉”几乎成为印学发展的不二法门,古代印人质朴的审美观所营造的是浑厚与劲健、平和与奇绝、典雅与粗旷的秦汉印风貌,加之岁月的痕迹,大自然的巧夺天工,虚与实、残与全,后世印家将人力的巧思和自然的创造皆辩证化用,成为经验的积累和规律的把握。清代吴昌硕法乳秦汉,巧借自然界风蚀残损之法,营造苍浑而不乏虚灵之境的印风,便是印技与印道共成的典范。 3/5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