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人文齐鲁|名家笔下的济南:酷夏给了老舍一个下马威
夏天的济南素有“火炉”之称,发起威来热得令人窒息。
名人笔下济南的夏天,却生动展现出多种风采,作为天下闻名的泉城,济南的夏天被碧水浸透:酷热给了老舍一个下马威,给了季羡林捉蛤蟆钓虾的欢乐,也给了王献唐桥上倚栏剥食莲蓬的闲情。“沧浪亭上朝来坐,四面清香来晓飔。”

历下亭外景。
上世纪三十年代,著名作家老舍两度执教齐鲁大学,在济南工作、生活了四年多,他由衷地喜爱这座城市,写下数篇描写第二故乡的散文与小品。
他写过《济南的秋天》:“济南的秋天是诗境的”;也写过《济南的冬天》:“济南的冬天是响晴的”。济南的春天,在他看来短得不值一提:“济南的桃李丁香与海棠什么的,差不多年年被黄风吹得一干二净,地暗天昏,落花与黄沙卷在一处,再睁眼时,春已过去了!”
济南的夏天呢?济南的夏天给了老舍一个下马威。“到济南来,这是头一遭。挤出车站,汗流如浆,把一点小伤风也治好了,或者说挤跑了”(老舍《一些印象》)。
到了后来,他体会更深,说:“济南的夏天可以热死人”,又说,“在济南的初伏以前而打算不出汗,除非离开济南。早晨,晌午,晚间,夜里,毛孔永远川流不息”(《夏之一周间》)。
他在济南主要利用暑假,创作了四部长篇小说《大明湖》、《猫城记》、《离婚》、《牛天赐传》,一部短篇小说集《赶集》和一部幽默诗文集。
在《我怎样写<离婚>》这篇创作自述中,他说:“天气非常的热——济南的热法是至少可以和南京比一比的——我每天早晨七点动手,写到九点;九点以后便连喘气也很费事了。平均每日写两千字。”
他住在南新街54号草房小院里,“屋子里比烤面包的炉子的温度高着多少?无从知道。因为没有寒暑表。屋内的蚊子还没都被烤死呢,我放心了。”(《夏之一周间》)老舍的幽默感,实在也是一剂清凉剂呢。
对于辛勤的劳作者来讲,济南的夏天酷热难忍。但在孩子们那里,却能寻找到难得的乐趣。 1/3 1 2 3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