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临成本不断增长,上游养殖企业很自然地将压力转嫁给下游乳品加工企业。原生态牧业(01431.HK)在2014年半年报中坦承,“公司会通过与客户磋商,进而调整原料奶价格来消化上涨的饲料成本,并且最终将部分饲料成本转嫁给下游客户”。
在这种情况下,诸如蒙牛之类的乳企要想控制成本、增加利润,主要有两种方式:一、从原料奶成本控制着手,在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资源上下功夫;二、通过终端提价来实现品牌溢价,而从财报中可以看出,是对特仑苏等明星产品的打造。
不难发现,对于原料奶这方面,蒙牛和其他乳企在价格拐点前后并没有踩上点,目前面临着库存高企和消化难题。半年报显示,蒙牛乳业今年上半年存货为44.6亿元,与年初25.8亿元相比,增长72.9%。
尽管存货还包括乳制品以及其他原辅材料,不过有券商预计,蒙牛在今年下半年将消化持有的大量奶粉库存,或生产更多复原乳产品。
也有乳业人士分析,品牌溢价对于任何行业和公司来说都是提升业绩的良性途径,不过这对于奶业来说却值得商榷。
张志民对此深有感触,他向本报记者称:“在国际上,牛奶主要是中低端消费人群,老百姓都喝得起的产品。目前国内乳品生产成本、加工成本和流通成本高企带来的高奶价现状,不利于扩大奶业内需。”
他也赞同宋昆冈日前在乳制品工业协会年会上的观点,“我国已经进入高奶价行列,产品生产成本持续走高,受国际市场影响越来越大,高奶价已成为制约中国乳制品行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那么,究竟有无破局之举呢?一位乳业资深人士介绍称,中国台湾地区发展奶业的经验就值得大陆参考,即大力发展本土巴氏鲜奶,适当进口常温奶。
这对目前国内乳制品市场结构而言,将会是颠覆性的改革。长期以来,乳品巨头企业为了解决北奶南运的难题和抢占市场份额,大力发展便于保存、突破运输半径限制的常温奶。
中国奶协乳制品工业委员会副主任顾佳升认为,国内奶牛品种需要进口,受土地限制饲料需要进口,生产设备也需要进口,然后再生产保质期长的常温奶,和进口牛奶比拼没有任何优势。
“‘鲜’字是保护中国民族乳业的最后一道王牌,如果这个都保不住,接下来的产业格局就更稀里哗啦了。”张志民感慨道,20年前,国内乳业基本是巴氏鲜奶的天下,南京“卫岗”、福建“长富”、天津“海河”、江西“英雄”、西安“银桥”和太原“古城”等都是响当当的品牌,自从蒙牛、伊利等跨区域、全国布局以来,以往的这些巴氏奶品牌均沦为陪衬。
也有乳业人士建言:“国内也可以大力发展奶山羊产业,一方面,羊奶营养并不比牛奶差,另一方面奶山羊资源和市场不受国际市场影响,可以实现因地制宜、因时制宜。”例如,具备全产业链优势的飞鹤乳业,今年2月通过收购国内羊奶粉龙头企业关山乳业70%股权,开启了牛羊并举的新探索。
4/4 首页 上一页 2 3 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