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山东奶业协会近期对青岛、烟台、潍坊、淄博等12个市、28家奶牛养殖场的调研,蒙牛在胶东半岛的表现只是目前奶业形势的冰山一角。济南、泰安、东营等地的奶农反映,一些乳企对日产1吨左右的奶站,在没有预先告知的情况下已经拒收。
“限收、拒收时有发生,价格完全由乳企说了算,广大奶农毫无话语权。”调研报告如是称,据粗略估计,由于奶价持续走低、饲养成本不断上升,半年多时间里,山东省奶农收入减少10亿元左右。
9月19日,收到蒙牛方面支付的8月份奶款后,莱阳市一位养殖场负责人介绍,鲜奶收购价为3.39元/公斤,除去运费0.1元/公斤,实则3.29元/公斤,发给奶农的价格是3.1元/公斤,剩下来的就是0.19元/公斤的养殖场收入。“土地租赁费、人员工资、设备维护等支出照旧,这不是微利而是亏损啊。”他召集其他养殖场负责人,准备向蒙牛方面找回流失的那部分应得收入。
“长期以来,中国乳品产业链利益分配严重失衡,没有形成经济共同体,奶农是奶农,企业是企业,两者属于‘两张皮’。”当地一位长期关注地方奶业的人士告诉记者,国外不是这样子,合作社办乳企,是乳企的股东,大家的利益是一体的。
目前,对于日产10~100吨鲜奶的大型奶牛养殖场来说,因为具有规模,价格相对稳定,降幅也相对较小;而中小奶牛养殖场则没这么乐观,收购价格完全由乳企说了算,由于原奶过剩,乳企还会以“异味”等主观性很强的理由来限收、拒收。
《国务院乳品质量安全监管条例》第二十三条提出:“必要时,县级以上地方政府建立由价格、畜牧等部门和行业协会、乳企、养殖场代表组成的生鲜乳价格协调委员会,确定交易参考价格供供销双方签订合同参考。”
张志民反问记者:“现在是必要时候了吧?但根本没有得到贯彻和执行。”目前,奶牛养殖场和乳企只是单纯的购销关系,多数是通过签订合同来完成交易,据有关资料统计,国内90%以上的原料奶都供给乳企,从长远来看,这种过度单一的原奶销售渠道,对奶业的可持续发展是不利的。
畸形布局待解
数据显示,2013年全国人均奶类占有量为26.96公斤,“这个时候就出现‘过剩’,确实很难理解。美国、德国出现过‘爬坡顶’,怎么也上不去了,但是背景不一样,它们是在人均占有量为260~300公斤的时候出现的。”上述乳业知情人士介绍。
在多位接受记者采访的乳业人士看来,蒙牛此番在胶东半岛掀起的鲜奶收购降价风波,恰恰是长期以来国内乳业格局混乱的缩影,高投入、高产出的发展模式终究不适合中国奶业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走自己的道路才是可持续发展的良策。
从上游奶牛养殖业来看,养殖成本并不因为原奶价格波动而变化,占比近八成的饲料成本一直都在上涨。目前国内奶牛牧场饲料大多为苜蓿草、燕麦草、青贮玉米和豆粕、棉籽、DDGS(酒糟中蛋白饲料的商品名),其中大部分如苜蓿草、燕麦草和棉籽等都是从国外进口。
“饲料大多都是从国外进口的,生产加工出来的牛奶当然不会比国外便宜了。”上述知情人士点破了进口奶袭扰国内市场的玄机,是否有必要大量进口饲料,为什么不充分利用本土资源,当地有什么饲草就吃什么。“新西兰和以色列就不用进口苜蓿,但是这两个国家奶业发展得都很好。” 3/4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