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邹平讯(通讯员班景洁报道)近年来,在邹平市码头镇炭刘村,一场关于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正在喜庆上演。走进鲈鱼养殖大棚,仿佛踏入一个水产养殖的现代化王国,24个“巨型鱼缸”整齐排列,几万尾鲈鱼在水中欢快畅游,它们的每一次摆动,都仿佛“搅动”着乡村发展的新希望。
破局转型:闲置大棚里“养”出致富鱼
码头镇紧紧锚定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目标,大力推进乡村产业振兴。在乡村产业发展的探索实践中,面对圣女果价格低迷的困境,炭刘村不等不靠,村“两委”迅速组织召开会议谋划产业转型事宜。
2024年,在码头镇党委、政府的支持和帮助下,炭刘村作了大量调研分析,村党支部书记唐兴福带队赴济阳等地考察学习,最终锁定高密度鲈鱼养殖项目。“鲈鱼作为优质水产品种,市场接受度高、养殖稳定性好、管理便捷,而且近年来市场需求持续增长,利润空间可观,是适合我们培育和发展的项目。”唐兴福说。
通过盘活村内2个闲置大棚,炭刘村总投资70万元,建成24个标准化养殖池,每个养殖池可养鲈鱼1000尾至1500尾。大棚养殖的独特优势,让鱼类生长周期大幅缩短,昔日的闲置场地“摇身一变”成为养殖基地,几万尾大口黑鲈鱼在“巨型鱼缸”里畅游,让全村人看到了乡村产业转型升级的“希望之光”。
智慧升级:科技为“鱼经济”添力赋能
为让“鱼经济”产业发展更具活力,今年以来,码头镇对养鱼大棚进行智能化升级,投资30万元增加臭氧系统、水处理系统。这些先进设备的投入使用,不仅减少了人工成本,而且降低了鱼苗死亡率,让科技赋能成为产业发展提质增效的关键引擎,为村集体增收提供了有力保障。
为帮助养殖户做好水产养殖生产管理,码头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技术人员和包村干部定期走进养鱼大棚,拿着抄网仔细观察鲈鱼的生长情况。循环水设备嗡嗡作响,源源不断输送的氧气与适宜的水温,滋养着茁壮成长的“致富鱼”。“一个直径5米的圆缸能养2000多尾鲈鱼,抵得上普通坑塘1亩地的养殖量。”唐兴福的话语中满是自豪。
促进共富:鲈鱼“游”活乡村振兴一盘棋
据了解,鲈鱼养殖项目建成后,炭刘村采取“基地+农户”管理模式,多举措推进水产养殖绿色发展,并积极探索鱼苗培育新技术,这一模式不仅增加了村集体收入,而且为周边群众提供了务工就业的机会,村民们在家门口就能实现就业增收,日子越过越红火。
随着村集体收入稳步增长,村庄亮化、道路修缮等民生工程也被提上日程,困难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逐步得以解决,村民的获得感、幸福感持续提升。炭刘村以养殖基地为支点,计划扩大特色养殖规模,小小的鲈鱼正带领着炭刘村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大步迈进,真正“游”出了一条富裕、和谐、美丽的乡村产业发展新路径,让集体经济的“活水”持续滋养和美乡村发展。
如今,码头镇的乡村集体经济增量明显,村庄产业基底越来越厚实。码头镇党委书记荆磊表示,将持续扩大鲈鱼等特色农产品的养殖规模,以基地为示范,加速现代农业发展。同时,积极在农旅融合、电商等领域谋求深度合作,整合镇域特色农产品、农家乐等资源,聚力打造集养殖销售、乡村旅游、农业培训等于一体的现代化农业综合体,推动乡村产业振兴走深走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