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山东    国内    社会    教育    旅游    房产    娱乐    企讯    女人    财经    科技    健康    家居  

 

 首页 > 资讯频道 > 一线故事 > 正文
   

路庄村有36名大学生“葫芦娃”

2025-08-13 09:06:21  |  来源:  |  作者:  |  阅读:  字号: T   T
 

  文/图 本报记者 赵艳君

  近日,36℃的高温也没能挡住郝洪乐奔赴田间的脚步。借着葫芦藤蔓下的一处阴凉地,他拿起剪刀,熟练地修剪着那些长得过旺的侧枝,以防它们抢夺主茎的营养。

  郝洪乐是东昌府区堂邑镇路庄村返乡创业的大学生,自主管理一个5亩多的天津嘴葫芦园。凭借科学的种植技术和现代化的管理理念,他培育出的葫芦精品率远超行业平均水平,不仅在当地葫芦种植圈内小有名气,还为他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收益。

  路庄村素有“中华葫芦第一村”的美誉,在村里,像郝洪乐这样的大学生有36名,被乡亲们亲切地称为“葫芦娃”。他们凭借着创新思维、专业知识和对家乡的热爱,在种植、加工、销售环节掀起变革浪潮,推动堂邑镇葫芦产业朝着更具活力、更具创新性的方向大步迈进,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彩。

  从量产时代到精品种植

  今年35岁的郝洪乐,看起来比实际年龄老成。因长期在田间劳作,他的皮肤被晒得黝黑。“一年中最热的时候,都要在葫芦园里忙活。最忙的时候,凌晨4点起床,半夜才能回家。好在葫芦马上就能下架了。”郝洪乐轻抚着藤蔓上垂挂的青翠葫芦,脸上绽放出欣慰的笑容。

  作为路庄村第一个返乡创业的大学生,郝洪乐聊起从职场到田间的经历,言语之间很是轻松。

  “2013年大学毕业后,我在重庆一家公司做市场销售,虽然薪资可观,但常年奔波,我开始思考人生的方向。”经过深思熟虑,郝洪乐做出了一个让身边人都感到意外的决定——回到家乡发展葫芦产业。“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发现了‘天津嘴’这个品种。”郝洪乐介绍说,“它的皮质细腻紧实,在工艺葫芦市场上具有很高的附加值,当时在本地还属于稀缺品种。”正是这次发现,让他看到了传统农业转型升级的契机,也开启了他的“新农人”之路。

  从引进这个新品种的那一天开始,郝洪乐就“长”在了葫芦园里。从种子提纯到改良土壤,从优化灌溉方式到精准控制光照时长,每一个生产环节都倾注了他无数心血。近十年时间,他潜心钻研天津嘴葫芦种植技术,精心管理每一棵秧苗。如今,眼看着自己种出的葫芦品相越来越周正,精品率和市场售价越来越高,郝洪乐知道,以往父辈们种植的传统品种,和他们习惯的“量产时代”已成为过去,葫芦种植精品化时代已悄然到来。

  “再有几天,这个园子里的葫芦就开始陆续下架了,经过打皮、晾晒之后,便可以上市销售,品相周正的葫芦最高售价可达数千元。每亩地可收获3万多个葫芦,按照当前市场价格估算,总产值60多万元。”郝洪乐估算着今年5亩多葫芦带来的收成,“相比父辈种植的传统品种,这个收成已经翻了近十倍。”

  从传统烙画到手工墨刻

  在路庄村林立的葫芦产业店铺中,“难得葫途”创意工坊显得格外与众不同。这家工作室的主人莫俊玲,是一位90后建筑设计师,也是嫁到路庄村的外地媳妇。

  建筑设计专业出身的她,将现代美学理念与传统葫芦工艺相融合,打造出了独具特色的文创产品。“其实我和葫芦的缘分很奇妙。”这位平日不善言辞的年轻创业者,谈起自己的创业过程时却打开了话匣子。

  “2018年,我和爱人回乡照顾患病的婆婆,在此之前,我在城里有一份相对稳定的工作,收入也比较可观。后来,婆婆虽然病情好转,但仍需要家人陪伴在身边。考虑到当时的实际情况,我最终决定辞职,回家照顾老人。”莫俊玲笑着说,虽然并非在村里长大,但常听爱人聊起葫芦文化,自己也慢慢地对葫芦产生了兴趣。

  那一年,村里一家葫芦加工企业招工,莫俊玲在照顾老人之余前去应聘,想为家里增添一份收入。没想到,短短两个月间,她就获得了5万元的可观收入。这次经历让她萌生了新想法——利用自己的美术设计专长,走出一条葫芦加工工艺新路子。

  莫俊玲详细介绍了她的创作流程:“首先要精选优质葫芦作为原料,先用铅笔勾勒底稿,再用专业刻刀沿着线条精雕细琢,最后用丙烯颜料进行艺术上色。”她特别强调,从图案设计、文字排版到最终雕刻成型,全部采用纯手工制作。这种独特的墨刻工艺使作品线条层次分明、细腻流畅,画面栩栩如生。“目前接到的私人定制订单占比较大。”莫俊玲补充道,“手工制作的附加值相当可观。其中最昂贵的一件墨刻工艺葫芦作品,成交价突破了8000元。”

  今年,莫俊玲将事业版图拓展至葫芦种植领域。站在田间,她轻抚着长势喜人的天津嘴葫芦,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这批葫芦品相特别好,精品率比预想的还要高。等电商渠道完善后,从种植到加工再到销售,这条完整的产业链会让我的葫芦事业越做越红火。”

  从线下赶集到云端盛宴

  眼下正值葫芦采收季,种植户们迎来了一年中最忙碌的时节。26岁的青年种植户郝学坤最近几乎住在了葫芦园里,每天天不亮就开始劳作,直到深夜才休息。即便如此,他依然坚持在自媒体平台更新视频。“30多万粉丝都等着看我的葫芦成长日记呢!”他笑着说。

  2018年国庆假期,郝学坤随手拍摄的一条“路庄葫芦大集”短视频意外走红,视频中展示了一个挨一个的葫芦商铺、熙熙攘攘的客商交易场景,以及形态各异的特色葫芦品种。“这个视频在24小时内就获得了超过20万次的播放量。”郝学坤回忆道,“更惊喜的是,无数网友在后台评论留言,并询问不同品种葫芦的报价,这一条视频直接促成了十几笔线上交易。”

  2021年,大学毕业的郝学坤毅然选择返乡,回到村里发展葫芦产业。此时,他运营的“路庄郝葫芦”自媒体账号已积累了12万忠实粉丝,为他的创业之路奠定了良好基础。

  回到家乡后,郝学坤将自家东屋改造成了一个专业的直播工作室。虽然陈设简单——仅有一张工作台、一把椅子、一个展示架和一个手机支架,但摆满各式特色葫芦的空间却充满了艺术气息。就是在这个看似简陋的工作室里,他凭借生动的讲解和专业的展示,每年为家庭带来几十万元的收入。如今,郝学坤已成为在多平台直播的“葫芦达人”,不仅将路庄葫芦销往全国各地,更让聊城葫芦文化通过互联网走向大众。这种创新的“产地直连消费者”模式,已成为堂邑镇葫芦产业转型升级的典范,推动路庄村从传统的地方交易市场跃升为全国知名的葫芦集散中心。

  “路庄村36名返乡大学生‘葫芦娃’的创业实践,为我们推动乡村振兴提供了宝贵经验。我们将持续优化营商环境,为返乡人才打造更优质的创业平台。”东昌府区堂邑镇党委书记段先锋说,堂邑镇将继续依托产业优势,积极作为,推动葫芦产业不断壮大,并向高端化、精品化发展,把堂邑镇打造成全国知名的葫芦产业人才高地。

我来说说( 
来顶一下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
上一篇:村委大院开起暑期公益托管班
下一篇:一湖绿水“孵”出民富业兴
 
0
 
 
 
 
推荐资讯
路庄村有36名大学生“葫芦娃”
路庄村有36名大学生“
首台全流程 智能育种机器人亮相
首台全流程 智能育种机
阳信10万亩鸭梨陆续上市
阳信10万亩鸭梨陆续上
葡萄藤下的共富密码
葡萄藤下的共富密码
 
栏目最新
栏目热门
 
 
 
版权声明   |   网站简介   |   网站导航   |   频道招商   |   联系方式   |   友情链接
山东信息港 ings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