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青岛市科技局创新平台管理处处长崔琳介绍,青岛有国家、省市科研院所几十家,每家都有大量科研设备,经过市科技局做工作,已有11家院所同意对外开放科研设备;创客们只要手持“创客护照”,就可以免费或者按市场价格去使用。下一步,除了一些涉密单位,他们将争取所有院所都对创客开放设备。
为创客提供科研设备只是第一步,要将成果产业化,还需要场地、资金的支持。9月4日,青岛智德安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王未来,给记者展示了一款无线智能体温计,孩子只要戴上两条腕带体温计,家长任凭多远,通过手机APP就能实时监测孩子的体温。
一年前,王未来凭着一个创意,来到青岛高新区盘古创客空间;一年后,他的产品已经推向市场。
王未来“撬”起这一项目的“支点”是:盘古创客空间为入驻项目免费提供办公场所,时间为3年,同时还提供注册代理、创业导师、投融资等各项创业服务。
在盘古,像王未来创办的这类企业有100多家。在青岛,像盘古这样的创客空间有100多个。据统计,青岛孵化器总量位居全国计划单列市第一位。
对创客的资金支持,青岛表现出少有的大气。例如对创业补贴,其申领不受户籍限制,只要创客的创业地在青岛即可,补贴额由1万元提高到最高1.5万元。此外,市里还设立了10亿元的创业带动就业扶持资金、10亿元的小额担保贷款基金,小额担保贷款由最高45万元提高到最高300万元。
在细致入微的扶持下,青岛创客们的创新层出不穷。据统计,全市发明专利授权量增幅,连续两年居副省级城市首位;上半年,全市新增市场主体7.9万户,增长16%。它们99%是高新技术公司,稀释了青岛有点偏重的产业结构。
创新的主体是企业,打造“创新之城”还需要调动企业的积极性。
我们早已熟悉了海尔实行扁平化改革,正在将8万多名员工改制成2000多个小微公司,这些小微公司具有独立的“经营权、用人权、分配权”,个个有压力,人人当创客,并通过网络广泛征集创意。在这种体制下,由32岁的孙传滨领衔的小微企业,去年6月推出一款“免清洗洗衣机”,半年卖出20万台,今年预计销售100万台。
为了进一步吸收社会创意,海尔通过互联网,面向全国高校成立“创客实验室”,学生只要有好的创意,就可以在海尔平台上实现,获利由双方共享。目前实验室已吸引全国42所理工大学的一万名学生参加。
出台政策,推动工业化与信息化相结合,是青岛引导传统产业转型的新路子。
青岛红领公司经过10多年努力,采集了全球210万人的人体数据,客户只要在红领网站上轻点鼠标,就能订制自己的服装。与此相适应,红领将生产线全部改造成智能线,按定制数据自动化生产。个性化定制+智能设备,这种新模式的利润率比传统模式提高了7—10倍。正是依靠于此,在当前服装业一片哀鸿的形势下,今年上半年红领销售收入同比增长80%。
“互联网工业”模式,正成为青岛传统产业进行转型升级之路。“青岛要率先在全国打造互联网工业基地。”市经信委主任项阳青说。为此,青岛将在今年10月举办世界首届互联网工业大会,在同世界高手交流中提高自己的水平。
“一带一路”,
抢占新一轮开放先机
一百多年前立市之初,青岛就将“港口贸易”作为两大城市功能之一;改革开放之初,青岛被列为国家14个沿海开放城市之一。开放,是这座城市的基因和性格,是其传统优势也是新优势。 4/7 首页 上一页 2 3 4 5 6 7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