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时,还要完善高等教育捐赠配比政策体系。进一步扩大中央财政配比政策的规模和覆盖范围,加大对中西部大学的支持力度,促进高等教育区域协调发展;鼓励地方政府制定捐赠配比政策,激励地方院校的筹款积极性;要优化高等教育捐赠税收激励体系,建议进一步提高个人和企业捐赠税收抵扣比例,进一步简化税收抵扣申请程序,降低捐赠人的非物质慈善成本;此外,还要完善税收和配比政策监管,防止捐赠税收政策和财政配比政策被恶意使用和挪用;要加强捐赠税收优惠法律政策的宣传和普及,让现有政策在更广泛的范围内发挥积极性。
目前来看,快速发展的高等教育捐赠事业更呼唤捐赠管理模式变革。一是捐赠项目策划的逻辑要从过去的“学校本位模式”转向“大学的公共责任模式”。大学的社会价值在于其公共性的彰显,关注人类民生福祉、积极探索人类公共难题解决方案的大学更能获得捐赠人的支持。二是捐赠项目内容设计模式要从满足“当下之需”转向满足“未来之用”。以往大学对捐赠项目的设计,往往从大学当下急需的项目出发设计捐赠项目,如聚焦于校园建设翻新、实验室建设等。新慈善时代,大学的捐赠项目设计要着眼于大学的中长期发展战略,不仅着眼于大学当下的需要,更要着眼于大学未来的发展需求。三是捐赠人管理从“标准化”模式转向“个性化”模式。过去,我们在捐赠人管理过程中往往一把钥匙开一批锁,随着捐赠人自我意识的觉醒,捐赠人的需求和动机也呈现出多样化特征,这要求我们在捐赠人管理中加强对捐赠人行为和动机的研究,建立个性化、合理化的捐赠人答谢体系,个性化、创造性地开展捐赠人关系培养工作。四是捐赠人动员模式要从“单一情怀驱动”转向“发展共同体驱动”。过去,大学筹款主要靠捐赠人的慈善情怀或校友的感恩情怀驱动,新慈善时代,单一靠情怀驱动已不可持续,大学筹款需要在大学发展和捐赠人事业的发展之间架起桥梁,建立起紧密的文化生态圈和发展共同体。
《光明日报》( 2018年07月19日 14版)
5/5 首页 上一页 3 4 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