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他们来说,与拥有“山东大学”这块响当当的牌子相比,他们更在意、更留恋的是母校在工科领域的突出优势和领先地位,以及由此产生的权威性和话语权。
总有遗憾在心头
据权威媒体报道,就在2004年山东大学秋季新闻发布会上,时任山东大学校长的展涛首次通过媒体向社会宣布,山东大学合校四年来已经实现实质性融合,“效果超出了人们的预想”。报道称,三校合并后,新山大学科建设取得突破,在2000年第八次全国学位点申报中,共新增博士点40个,增量列全国高校第一位。2003年,6个博士后流动站获人事部批准设立,使山大博士后流动站的数量达到15个。合并后,新山大出台了30多项关于教育创新的措施。
尽管有了山东大学这块享誉国内、甚至在国外也有一定知名度的“金字招牌”,尽管以上数据显示,经过教育资源重组后学校规模效益得到提高,但母校良好的校风与口碑、优良的办学传统以及突出的特色优势随着学校间的“联姻”而被“淡化”、“淹没”,却让在母校毕业多年的学子们总有遗憾在心头。
目前,我国大学教育最尴尬的事莫过于理论与实践相脱节,学生学了几年的理论,进入到工作岗位却发现这些知识基本运用不上。记者从我市一家大型装备制造企业获悉,从上世纪60年代至今,企业从山工大包括现在的山大千佛山校区引入毕业生近百人,他们的综合素质和动手操作能力得到企业肯定。正如王先生所说,山工学生受企业欢迎,很大程度上与这所学校重视实践、重视操作能力的培养有关。
资料显示,早在其前身山东工专阶段,这所学校就确立了“理论与实际一致”的教学方法,并提出“学校要向工农开门”,同时重视实习教学,规定学生实习成绩占学年成绩的一半,实习成绩不及格者不能升级,同时要避免单纯为实习而实习的观点,注重平时的训练与培养。这只是这所学校优良传统的一面。作为与共和国同龄的省属重点综合性工科大学,建校51年来,山东工业大学向社会输送了6万多名毕业生,“八五”期间科技成果获国家级奖励数居山东各单位之首,其中获国家发明奖的数目列全国高校第3位。从山东工专到山东工学院再到山东工业大学,这所学校不断升级并最终跨入“211工程”重点大学。
与山工大一起并入山东大学的还有另外一所学校,山东医科大学。它的历史甚至比山东大学还要悠久,可追溯到1864年创办于登州的文会馆,1911年,共和医道学堂大讲堂在济南正式落成,成为它的历史源头。山东
医科大学汇聚了一大批享誉国内外的著名专家学者,他们中的很多人是我国医学各有关学科的奠基人和开拓者之一。这所大学为我国培养了4万余名优秀的医疗卫生人才,是我国医学教育重镇。当记者就学校合并对学科发展带来的影响试图采访相关教师时,除了并校之后科研经费增多,实验室等硬件设施水平提高外,其他话题老师们则不愿涉及。
跌跌撞撞的磨合过程
始于上世纪90年代的那场全国高校合并潮中,让更多的学校有着与山工、山医共同的命运。只是在最初的磨合期中,有的相对顺风顺水,有的则一路跌跌撞撞。
扬州大学和南昌大学被业界公认合并后实力上升较快,其中,南昌大学在合并办学后实现了博士点零的突破。更多的学校虽然取得了预期效果,却也经历了较长的磨合期和阵痛期。记者了解到的情况是,清华大学与中央工艺美院合并后,虽然有了国庆50周年时被称“科学和艺术完美结合”的教育彩车华丽丽的亮相,但却不能回避传统校园文化冲突的现实。进入清华大学学习的中央工艺美院的学生明显不适应清华大学严谨、务实的校风,因为美院的学生多数艺术气质很强,专业要求学生有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清华的校园生活对其来说有些单调刻板。 2/4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