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2月21日讯(记者 陈炜敏)今天中午,山东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官方网站发布讣告,著名历史学家、党的十三大代表、中国秦汉史研究会原副会长,山东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安作璋先生于2019年2月20日22时37分在山东省中医院东院不幸因病去世,享年93岁。
安作璋,1927年1月生,山东曹县人,1951年齐鲁大学文学院历史系毕业,被分配到山东师范学院(今山东师范大学)历史系工作至今。一直从事中国古代史、秦汉史、山东地方史、齐鲁文化史、历史文献学的教学与研究工作。著述30余种,发表论文百余篇。其中《秦汉官制史稿》、《刘邦评传》、多卷本《中国运河文化史》、《山东通史》、《齐鲁文化通史》、《中华杂技艺术通史》先后被评为“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中国史简编》、《中国古代史史料学》均为教育部审定的国家级规划教材。2007年荣获“第一次山东省社会科学突出贡献奖”。安作璋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最早从事秦汉史研究并取得卓越成就的著名史学家,是中国秦汉史研究会创始人之一。
2008年安作璋担任总主编的《济南通史》出版,该书详细介绍了济南上起远古下迄当代的历史发展大势、时代地域特征,以及政治、军事、文化、社会风俗、代表人物等种种内容。《济南通史》的编辑出版极大丰富了济南历史文化内涵,开创了济南历史研究的新局面。
为人 名盛而不傲
1927年1月,安作璋出生于山东曹县城内文庙旁一户书香之家,家门两边有副“忠厚传家远,诗书继世长”的对联。先生曾说,“没有想到,这竟成为我一生遵循的两个信条。”
1937年,安作璋小学毕业,但家乡被日军占领,因为“都不乐意去日本办的学校读书”,安作璋随家庭转到乡下私塾,先后读完前四史和《资治通鉴》等书。
1944年秋,安作璋随流亡学生辗转到皖北阜阳,进入山东第二临时中学高中部学习。回忆起这段艰苦岁月,安作璋说:“支撑我继续生活和学习的,就是我过去所熟悉的历史人物在逆境中艰苦奋斗、百折不挠的精神。我常用司马迁说过的一段话‘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来激励自己。”
1955年,安作璋的第一部史学著作《汉史初探》出版,当时他年仅28岁。
改革开放以后,已届知天命之年的安作璋迎来了学术的春天。1980年,他因研究成果突出从讲师直接越级晋升为教授。
安作璋被国内外历史学界誉为“今日秦汉史学界的重镇”。他功多而不矜,名盛而不傲,虽是国内外知名的历史学家,但他一直待人诚恳谦恭,虚怀若谷。
为学 三勤与三通
有青年教师和学生请安作璋先生传授一些治史秘诀,他说:“我没有什么秘诀,如果说有,那就是‘业精于勤’四个字,即眼勤、脑勤、手勤,也就是勤于读书、勤于思考、勤于写作。”
他午夜之前极少休息,每到夜深人静,落笔翻书,正是搞研究的好时候。有时躺下后仍在思考问题,一旦有所发现,立即披衣起床,笔之于书,到了寝不安席的地步。
主编《山东通史》时,安作璋因劳累过度病倒了,住进了医院,但仍手不释笔。该书出版后,《中国社会科学》《中国史研究》先后发表评论文章,认为这是一部“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方法研究山东地方史的开创性著作”,作为“我国地方史研究的一项重大成果”,它“以其丰富的内容,翔实的资料,恢宏的规模,浓郁的地方特色而独树一帜”。
在山东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发展学院原院长王克奇眼里,安先生给他最深刻的印象是“翻烂了好几套史记和汉书”。
艰辛的付出换来了累累硕果,仅改革开放以来近40年间,安作璋著述就达数千万字,皇皇巨著,洋洋大观。
除了“三勤”之外,安作璋在学术研究上还讲究“三通”。他常对学生说:“读书务要精通,治史者尤要如此。要做到‘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也就是要研究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通晓历史发展的规律。”此外,安作璋认为治学还要处理好“两个关系”,即博与专的关系、继承与发展的关系。他认为,治史的目的自然是为现实服务,但历史的价值却在于赋予时人一种清醒的智慧。济南名士徐北文曾题赠对联:“良史春秋笔,名师齐鲁风”,正是先生“道德学问”的最好写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