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湖骨笛发展出完备的七声音阶,但并不能据此来判断它是用来演奏供人们欣赏的。关于它在那个时代的作用,考古学家们有自己的见解。骨笛作为一种随葬品出现在遗址的墓葬当中,应是墓主人生前使用的乐器。贾湖遗址经过前六次的发掘共发现墓葬349座,其中出土骨笛的墓葬只有18座,并且一般随葬骨笛的墓均较大且随葬品多,这显示出随葬骨笛的墓主身份非常特殊,这种乐器控制在一小部分人手里,只有少之又少的人才能吹奏骨笛。考古报告《舞阳贾湖》的作者认为,骨笛、龟甲、插形器的性质十分相似,而龟甲与插形器是新石器时代的宗教祭祀用具,并且它们多在该遗址的男性墓葬中成组出现,而龟甲、骨插形器和骨笛三者共出的墓葬只有3座,因此判断骨笛可能为宗教仪式上的道具,使用它们的应该是当时社会的巫师。
叉形器 资料图片
研究骨笛的产生与功能,我们可以分为两条线索,一条是先民对音乐规律的掌握;另一条是巫术作为新石器时代社会文化的重要部分,需要一种介质能够使参与者们灵魂独立于身体并统一,那么使其相结合的因素则是音乐在巫术中的作用。
贾湖骨笛是用丹顶鹤的尺骨制成,表面磨制精细,截断面十分整齐,部分骨笛的器身上雕刻有精细的花纹,古人在考虑骨笛功能的同时也兼顾到形式的美观。大型鸟类的尺骨是制作骨笛的良材,这是因为鸟类为了适应飞行,体内骨骼进化成中空细长的结构以减轻体重。虽然已不能亲耳聆听贾湖先民再次吹奏骨笛,但从骨笛结构的发展演变以及音节逐步完备的过程可以看出,音乐已在先民对自然规律的探索中慢慢形成。
我们的祖先智人在发展到晚期时腭骨发生了充分的弯曲变化,使语言能力得到加强,与此同时听力也随之加强。而到了石器时代,人们在日常狩猎和采集的劳动当中慢慢积累了音乐发生的规律,在食物获得丰收时人们会利用手边的器物创造出节奏律动。边楞音吹管乐器的产生,表明史前先民对音乐旋律的探索已经开始。这种对音高旋律的追求,缘起于先民对管腔内气柱振动所发泛音规律的发现。声节由简单向复杂发展,新的音节总是首先在较简单的乐器上通过不同“指法”的即兴发挥来获得,然后在新的骨笛上通过在笛孔旁边钻出小孔来控制音准,从而把新音级固定加入形成一个更为复杂的音阶。 4/6 首页 上一页 2 3 4 5 6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