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圣归来》的热映让郭磊对中国动画片市场重燃希望
◆导报记者 牟德鸿 济南报道
2015年暑期档以破120亿元的票房成绩完美收官。盘点今年暑期档中国电影的表现,一部名曰《大圣归来》的国产动画片,以破10亿元的票房收入,成为这个暑期档的最大黑马。
是什么,让这部既无大导演执导,又无大牌明星主演,更无大资本投入的“三无”电影出尽了风头呢?
“这是一部有情怀、有格调、有态度的‘三有’电影。”8月31日,在济南业内人士举办的一次小型沙龙上,《大圣归来》 执行导演兼联合制片人郭磊告诉导报记者,对中国传统文化要素的深度挖掘,再结合现代人的审美情趣,使这部“中国范儿”十足的动画电影与观众形成了文化共鸣,从而赢得了市场。
复活中国元素
在过去的若干年间,动画片之于中国元素,曾经给人们留下深刻印象并受到中国观众一路追捧的,或许非来自好莱坞的《花木兰》和《功夫熊猫》莫属了。遗憾的是,国产动画片电影人却屡屡以寂寞看客的身份作壁上观,任由美国同行在自己的地盘上挣得盆满钵满。
终于,《大圣归来》强势登场。
“这是中国人以自己的审美情趣,利用传统中国元素,打造的中国味道的动画片。”郭磊说,虽然站在今天这个时间节点上看,这部动画片的成功还多多少少有些偶然,但是一个谁都无法否认的原因是,这部影片通过创作团队的重新解读和再创作,复活了中国传统文学作品中早已被人们家喻户晓,以至很难引起人们观感热情的文化元素 ,在赋予其鲜活的时代元素之后,获得了足够的现代感。
郭磊称,刚刚接手这部影片时,他本人也一度有过抵触。因为拍摄续集甚至同题材重复拍摄,在电影圈里少有超越前期作品的案例。他对1960年代版的《孙悟空大闹天宫》和1990年代版的《西游记》两部作品很熟悉,接手《大圣归来》时也曾想当然地认为剧本可能难以跳出重复上述作品创作套路的窠臼 ,这并不符合他的艺术追求和审美取向。
“但是读过剧本之后,我顿时有种眼前一亮的感觉,从内心对这部作品产生了某种共鸣。”郭磊称,正所谓“每一个人心中都有一个莎士比亚”,重读经典的过程也是一个再创作的过程,每一个人都会不由自主地到作品中担当某个角色并按照自己的理解去演绎这个角色。
郭磊说,按照其“心中的孙悟空”,在《大圣归来》中赋予孙悟空的,已经不是一个天不怕、地不怕的造反英雄形象,而是一个长着并不受人待见的马脸的草根猴子,这让这个形象从出场之始就是接地气的;而它的成长过程,更让每个普通观众都会试图将自己的形象叠化到这个让人感觉十分亲近的猴子身上,再从它的身上找到自己的影子,希望自己能够像它一样通过一番努力实现成功的涅槃。
“从中国的传统文学作品中,读者读到的往往是如佛教所宣扬的因果报应和六世轮回之类的道德教化,而很难读出我们的《大圣归来》所弘扬的励志元素和平民情结。”郭磊认为,这是他们“心中的孙悟空”与传统中国神话小说《西游记》中的“老孙悟空”的区别之处,更是当下年轻人心中的孙悟空应该具有的“精气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