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逄春阶
◆ 个人简介 梁国典,1962年生,1983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高级编辑。先后担任大众日报特派记者、文艺部副主任、大众周末编辑部主任、大众日报社总编辑助理、总编室主任,大众报业集团(大众日报社)副总编辑、党委常委,中国孔子基金会秘书长、理事长、秘书处党组书记。现任大众报业集团(大众日报社)社长、党委副书记,山东省互联网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被评为全国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全国“百佳”新闻工作者,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作品多次获中国新闻奖,系动画片《孔子》、电视剧《孔子》总策划、总监制,《儒藏》、《儒家文化大众读本》主编。
很怕跟梁国典写稿子。2001年,他带我到烟台市牟平区采访一个典型,不说采访之细,不说消化材料之烦,单说拉初稿,一共揉搓了六七遍,从9千多字,压缩到4千字。每次送审,额头沁汗,老怕通不过。但经他“修理”过的稿子,反响大,获奖率高。由此更印证了我对他的观察:表面上看似有点不拘小节,举重若轻;骨子里却严细认真,追求完美。
时代航船的瞭望者
32年前,梁国典走进大众日报社时,还不满21岁。刚刚从中国人民大学校园出来,他意气风发,大有指点江山、煮酒论英雄之气。随着时移月转,他把身心融入到大众报业里,淘去了浪漫,积聚了深沉。他念念不忘的,是在《青年记者》编辑部时追踪名记者的经历,他体味到,真正的记者,必须是站在历史大潮的前头,做时代航船的瞭望者,激励弄潮者,鞭策观潮者,把准航向,以笔为旗。
上世纪80年代中期,北方人到南方考察回来,都感叹南方人思想解放,北方人则不行。梁国典在一份材料上看到,济南街头的修鞋匠80%是南方人,于是,他把目光盯在小鞋匠身上。原以为修鞋匠家境穷困不堪,一聊才知,人家不但不穷,他们中有许多人,不光顾着修鞋,还在瞅机会干大买卖。表现在修鞋匠身上发展商品经济所需具备的观念意识,正是北方人所欠缺的,这种挑战才是真正的挑战!他由此发掘出一个重大主题,疾笔写出《南来的挑战——济南市区修鞋摊前采访记》。该文获得省新闻奖一等奖。有人著文称,“《南来的挑战》对山东思想解放、观念更新有振聋发聩的作用。”
牛刀小试,便一发不可收。梁国典先后参与写出了《青纱壮歌——“掖单玉米”育种者群塑》、《朱彦夫——特殊材料制成的人》等重头稿件,他还参与采写了像莱芜市简政放权、莱西市村级组织建设等好多重头戏报道,挖掘重大典型、新闻事件、英模人物身上的时代价值,捕捉新闻背后的丰盈内涵,显示出敏锐的观察力和高超的驾驭能力。梁国典迅速成长为新闻界的名记者。
除了能写,梁国典还能“管”。1991年28岁当上文体部副主任,成为报社最年轻的处级干部,分管的“丰收”副刊,成为名牌专刊;由他主持创办的“大众日报扩大版”深受读者喜爱。1994年9月,他受命组建周末专刊部,创办“大众周末”,成为全国省级党报最早开辟的“试验田”。其中的“周末人物”专栏此后三获中国新闻名专栏奖。
1998年10月,梁国典挑起总编辑助理、总编室主任的重担。他主持起草了《大众日报采编工作守则》一书,成为大众报人的办报遵循。后又兼任特派记者组组长。报社的一些重大典型报道、重大战役报道,他大都参与其中。他参与组织策划的“国庆五十周年”系列报道,被有关业务报刊誉为“有大报风范,有气势,有创意。”他策划组织的“‘改革发展’99新篇——海尔日记”系列报道获中国新闻奖。
梁国典成为集团党委常委、副总编辑后,多次参与大众日报改版方案设计并组织实施,使党报定位更加明晰,质量大幅提高。分管《齐鲁晚报》和《生活日报》时,他提出两报的核心价值理念:“服务读者,奉献社会,成就自我——办主流大报,树百年品牌”;实施区域发展战略,创办地方版,开大众报业整合、深耕山东报业市场先河;实施品牌衍生战略,以报为主,适度多元,为报业产业结构合理布局夯实了基础。“两报”人凝聚在核心价值理念下,积极性和潜能被激发出来,齐鲁晚报在全国晚报都市类报纸综合竞争力排行榜上稳居前3强。
儒家文化的赓续传承者
2006年12月,梁国典调任中国孔子基金会秘书长、党组书记。兢兢业业履职近6年。他常自称“孔子一秘”,说干的是传“不朽之言”、为传统文化“续根”的工作。 1/2 1 2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