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大可
山东抗日根据地是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五大战略区之一,在中国革命战争中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枢纽地位。抗战结束时,山东根据地中共党员人数由抗战初期的不足2000人发展到20万人,占全国党员总数的五分之一。山东根据地拥有正规部队27万余人,地方武装和民兵近200万人,作战2万6千多次,歼灭日伪军53万余人,解放了80多个城镇,成立了由共产党领导的山东省政府。作为华北敌后战略基点的山东根据地,能够持续不断地坚持8年抗战,并对全民族抗战的最后胜利作出重大贡献,财政经济工作的开展及其日趋壮大和稳固的经济基础是一个极其重要的因素。
财经工作与抗战中心任务紧密结合,是根据地能够长期存在并持续壮大的物质基础
山东抗日斗争发展的第一阶段是1937年10月至1940年7月根据地建立时期,中共所领导的抗日武装力量的中心任务是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方针,动员各阶层民众,建立武装,分区域开展敌后游击战争,建立并扩大活动基地,打开在山东坚持长期抗战的局面。财政经济工作亦由此展开。山东八路军部队和党政群团一方面着眼于解决机关、部队的供给,一方面着眼于动员群众,减轻群众负担,初步建立了财粮机构,实行废除苛杂,以临时募捐摊派、“打资敌”为主要方式的征集制度,并开始组织贸易、进行生产,基本保证了党政机关和抗日军队的物资供给,使中共领导的抗日武装在山东站住了脚跟。
第二阶段是1940年8月至1943年8月根据地坚持时期,中心任务是不断明确和坚持统一战线中独立自主原则,在敌我友三角斗争环境下取得优势,克服日伪军“扫荡”和顽固派摩擦带来的困难,积蓄力量,熬过时间,保持并进而扩大根据地区域。为此,要求财经工作能够更大规模地展开,以便打破日伪的经济封锁和“以战养战”的计谋,为坚持和巩固抗日根据地创造物质基础。自1940年省战工会成立后,以健全机构、完善制度、实行统收统支、进一步减轻群众负担为中心,展开了制度化、正规化的财经工作,逐步完善各级财粮机构和征收公粮田赋制度,建立财政收支、预决算制度,扩大“北海银行”分支机构,开展“排法(币)禁伪(钞)”货币斗争和贸易斗争,初步进行了“减租减息”运动,恢复发展各项手工业,奖励粮食生产和副业生产,支援中央和加强各根据地间经济联系,壮大在残酷环境下的经济基础。
第三阶段是1943年9月至1945年8月根据地巩固和大发展时期,中心任务是以我为主,灵活机动地开展反“扫荡”、反“蚕食”斗争,进一步确立优势,不失时机地向日伪军展开主动进攻,缩小敌占区,扩大解放区,争取抗战的最后胜利。这一阶段财政经济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为全面反攻创造了雄厚的物质基础。调整和完善合理的财税征收制度,进一步实行统一收支及严格预决算制度,争取收支平衡,并在发展生产的基础上,不断开拓财源,以保证军需民用的供给;对敌货币斗争取得胜利,统一的货币市场形成;工商管理和贸易斗争成效显现,根据地市场联系加强,工商税收占比大幅度提高;“减租减息”运动在山东各战略区广泛深入展开,广大农民负担减轻,劳动生产积极性提高;党政军民大生产运动不断深入,“精兵简政”、生产节约、“公营工业”和生产合作社蓬勃兴起,有效供给使根据地生存发展条件大为改善,有力地保证了军事斗争的胜利。
根据地成立北海银行、发行北海币,并打赢了同法币、伪币之间的“货币战争”
山东抗日根据地对敌斗争是在敌占城镇和交通线、我占广大农村的环境下展开的。
抗战初期,中共领导的抗日武装起义所建立的队伍,依据募捐筹款、没收汉奸财产等形式解决给养,走到哪里解决到哪里。待抗日武装队伍不断增加、活动区域有所固定后,便需改进形式扩大范围。1938年12月,八路军山东纵队成立,负责部队财政工作的供给部下设有粮秣科、会计科和军需科。同时,中共山东分局设立财政经济委员会,负责制定财经工作的方针、政策,以及适时提出工作方法、步骤。随着机关部队人员逐步增多,自筹自用、就地解决的办法已不适用,便采用成立募集队分散至各地进行筹粮募捐,以八路军的名义要求地方政权划定筹集地区或批条子指定地区筹粮。部队也在募捐活动中,加深了对财经工作的认识,为以后财粮收支制度的制定积累了经验。并且,随着对发动民众“独立自主地开展抗日游击战争”认识的深化,中共党组织和抗日武装开始建立政权,设立上下统属的民主政府。抗日民主政府建立伊始就重视改善农民的生活。当时的主要做法是救济灾民难民,废除苛捐杂税,以此调动起农民抗战和生产的积极性,获得充足的兵源和战争所需的经济物资供给。
山东抗日根据地在与敌经济较量过程中,还在货币斗争和贸易斗争上取得巨大成绩,在各敌后根据地中形成特色、颇具影响。抗战爆发后,山东敌后流通的货币主要是法币,另外还有国民党地方当局及地方部队发行的五花八门的土杂钞,种类之多达数十种。无论是敌占区还是游击区法币都占有优势。根据地的北海币也只是作为法币的辅币流通。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伪对法币实行排挤政策,一方面在敌占区大量发行伪币以取代法币,一方面将大量法币向国统区和根据地排挤。法币的疯狂流入,造成根据地大量物资被廉价抢购,必需品输入受挫,同时造成物价飞涨,北海币币值和信誉下降,通货膨胀、市场混乱,给发展经济保障供给带来严重困难。为此,山东抗日根据地实施驱逐法币、使北海币独占市场的政策,开始了第二次大规模的货币斗争(第一次发生在1942年5月至12月,因环境条件限制、政策不明晰和执行不彻底等原因未能达到目的)。省战工会以滨海区作试点,于1943年7月1日起停用法币,分两期向北海银行兑换,或到敌占区换回物资。停用法币后,加强边沿缉私,查禁法币黑市交易,同时设立经常性的兑换所,商人凭政府出具的证明可用法币兑换本币,也可用本币兑换法币,以利于正当输出入贸易。1943年9月滨海区货币斗争取得巨大成效,内地市场已无法币踪迹,两种货币同时流通的局面从此结束,本币成为市面上唯一的流通工具。是年有原作为北海币发行准备金的几亿元法币排挤出山东根据地,换回了同等价值的敌占区物资,极大地改善了抗日军民的物资供应。1944年下半年滨海、鲁中、鲁南三地区实现了本币的统一流通,1945年8月山东根据地五大战略区实现了本币的统一流通,北海币占领了全省市场。 1/2 1 2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