淄博,一座中华文明重要发祥地的城市,一座演绎着美丽梦想、充满着文化神奇的城市。
齐文化,一个代言着开放文化之成长、崛起与辉煌的经典符号,其“开放、包容、创新、重商、法治”的文化精华,至今让无数学者穷经皓首、探索求知。
对于生长在这座城市的人们来说,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无疑是我们世代传承的巨大财富,更是我们发扬光大、做大做强的动力之源。
面对厚重的历史文化资源,7月10日,市委、市政府召开全市领导干部会议明确提出“以走在前列为目标定位,着力建设工业强市、文化名城、生态淄博”的总体要求。
会上,市委书记王浩强调,建设文化名城,就是要充分发挥我市文化资源丰富的优势,擦亮打响齐文化品牌,做大做强文化旅游产业,显著增强文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能力。市委副书记、市长周连华要求,建设打造文化名城,就是要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切实加强齐文化挖掘和开发,积极推动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加大文化惠民力度,努力把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发展优势。
8月1日,市委十一届十次全会又对文化名城建设作了进一步阐述和肯定,会议要求要以更大力度推进文化名城建设,深入挖掘齐文化的丰富内涵,深入研究加快文化旅游业发展的思路措施,放大全国文明城市品牌效应,提高文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能力。会议还决定在今年第三季度召开全市文化名城建设动员大会,会上将出台若干政策性措施。
建设文化名城,切合实际,定位准确,是市委、市政府从全局和战略高度来谋划和发力,顺应了淄博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和群众的新期待,体现了市委、市政府在文化建设上的“顶层设计”,即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着力将淄博文化,尤其把齐文化开放、包容、创新、重商、法治的精髓转化为科学发展的内生动力,把丰富的文化资源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淄博名片与文化名城
7月21日,第六届管子后裔祭祖活动在临淄区管仲纪念馆举行。百余名管子后裔云集临淄,祭祀先祖,寻找根脉,感知齐文化的魅力。
管子后裔管国如,四川眉山人,已连续六年来淄参加管子后裔祭祖活动,今年祭祖管国如依然满怀虔诚和崇敬之情。他说,管仲相齐40年,辅佐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成就了齐国的繁荣强盛和尊王攘夷大业,先祖管子的“开放、包容、重商”、“以人为本”以及“依法治国”等诸多思想影响至今,作为他的后人感到非常光荣。
管子作为创造齐文化辉煌成就的贤相,与姜太公、齐桓公、鲍叔牙、司马穰苴、孙武、孙膑、荀子等重要历史人物已成为齐文化的杰出代表。
一位留名青史的历史人物就是一张靓丽的城市名片,一处散发着远古气息的古址遗存就是一部历史教科书。建设文化名城离不开名人、名著、名器、名址等鲜明文化特征的支撑。
淄博历史悠久,文化资源雄厚。从山东最早发现的“沂源猿人”到史家遗址出土的最早“甲骨文”;从齐国古遗址到黄河岸畔陈庄唐口遗址;从世界足球起源地到丝绸文化中心“旱码头”;从集纳人类思想精华的《管子》到影响古今中外文坛的《聊斋志异》;从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手工业专著《考工记》到第一部农业百科全书《齐民要术》;从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聊斋俚曲》到摘获十艺节“文华奖”的五音戏《云翠仙》;从长城脚下哭诉的“孟姜女”到天地迢迢的“牛郎织女”。
………
据统计,目前我市有世界文化遗产1处(齐长城),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18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3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71处。临淄区早在1994年就被命名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最近全市又有34处文物点入选第五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全市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数量增至105处。这些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毫无疑问为建设文化名城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怎样建设文化名城?如何打响淄博名片?“关键是放大‘名’字效应,努力让齐文化在国内外更有名气,让淄博全国文明城市的牌子更有名气,让淄博文化旅游业的发展更有名气,提高淄博的内部凝聚力、外部知名度和对优质发展要素的吸纳能力。”在全市领导干部会议上,市委书记王浩言之凿凿,掷地有声。 1/3 1 2 3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