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老夫人从年轻就信奉泰安奶奶,当家主事后,每年派人到泰安“接驾”。一次比一次隆重,她选两位上有老下有小,德高望重的人骑马背着神轴子到泰安“接驾”,回来后,派管家李七,组织一只扮玩队伍,“踩高跷”,耍龙灯,玩狮子,跑旱船,抬着供桌,到淄川与周村交界处的南门去接驾。
李府有几个六七岁的孩子,看见大人扮玩,他们也要玩,引竹马,跑旱船还可以,踩高跷说什么也不敢让他们踩,李七想出办法,专门打造一个像桌子一样的底座,从底下做上铁的芯子引上来,脚踩着和高跷一样的芯子,腰用芯子托着,化完妆,用衣服盖住芯子,人抬着往前走。
他们高悬空中,看不出有立脚之处。从远处看,就像人在桌子上踩高跷,十分惊险生动。队伍四周又有云彩灯,既展示了花灯,又起到保护芯子队伍安全的作用,当芯子队伍出动时,大街小巷人潮涌动,观者人山人海,鼓乐喧天,彩旗飞舞,壮观绝伦。从那以后李府“接驾”和春节闹元宵都玩“芯子”,其他神社也在元宵节纷纷扮玩芯子,内容各不相同。
一台大芯子所要出动的人员很多,十六个抬芯子的,一个吹哨子的,四个拿护杆的,五个锣鼓班子,两个推幡的,四个扯幡的,三个推招子的。担任“踩芯子”的孩童一般5至11岁,全乡全村精心挑选出来的,既要扮相俊秀,又要体形轻巧,还得有点一站一坐几个小时的吃苦耐劳精神。上芯子前不给水喝,饿了就吃奶糖和鸡蛋,虽然是一件苦差使,但周村的小孩最大的梦想就是踩一回芯子。
通过数年实践,不断改进,芯子更精巧大方,数量也越来越多,有一年三月接驾时,周村出到七十二台芯子,扮玩的队伍布满了城区内外,“天仙配”中的牛郎站在像方桌似的一米见方绘制的芯子底座上,织女站在牛郎肩担的担子上;“劈山救母”三圣母站在沉香斧子上,“贵妃醉酒”杨贵妃站在唐明皇手托的酒杯上;“西厢记”红娘站在张生单手托的棋盘上……一台台芯子像巨龙一样在长街上起舞,可称是全国民间故事大展玩之最。
芯子起源于明清时期的周村,后传至博山,嗣后又波及淄川、张店和临淄等地,至今已有四百余年的历史,被列入为“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2/2 首页 上一页 1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