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棵树”——黄果树瀑布是贵州最为人所知的旅游名片,但除此之外,这个山地大省给人的惊喜还有很多。
|
|
长在陡峭石壁上的仙人掌是天星桥景区的独特景观,据说得益于当地四面被高山包围所形成的独特小气候。
|
|
西江千户苗寨景区内保留了那些依山而建的自然村寨,从而让游客有了跟当地人亲密接触的机会。
|
|
为了减少光照对洞内生态的影响,织金洞内步道旁的灯光都采取声控,人走即灭。
|
□ 文/图 本报记者 付玉婷
出差去往贵州前,除了黄果树瀑布,记者对这个山地大省没有更多概念,再加上不知从哪里听来的“天无三日晴、人无三两银”的说法,更生出些许无可奈何。然而世间之事往往就是这么奇妙,越是不期待,越容易得到意外惊喜。只是采访空当的几趟匆匆拜访,临返程,已根本舍不得离开了。
织金洞外无洞天
距离采访地不远就是织金洞景区,这里自然而然成了我们“忙里偷闲”的第一站。据说《国家地理杂志》曾有过这样的评价:如果你一生只想去一处洞穴,那便是这里。从事旅游报道久了,我对这种评价总是不以为然:任你为了广告效果吹得天花乱坠,“一生只此一处”的妄言也还是少说的好。现在想来,这趟旅程的目的,大概首先就是要教会我少些刻板印象。
如果只允许用一个词概括织金洞,那就是“大”了。听导游介绍,整个织金洞足足贯通了周围六座山,难怪随便走一趟也得两三个小时,而这还只是在出于科研、保护等目的,整个洞穴开放了不到三分之一的情况下。不得不说,在门票经济一时难以破解的背景下,景区“足够大”对于当下的国内游客而言还是很重要的。
“大”同时也意味着参观起来有个渐入佳境的过程。随着温度的降低,洞内的景色也愈加令人叹为观止:从琵琶、灵芝、擎天柱,到水母、圣诞树、福禄寿三星聚会,再到银雨树、霸王盔、银河飞瀑……参观织金洞凑够二三十人就有免费导游,但因为洞内导览牌做得好,景观与实物相似度又高,若不想跟着导游的脚步被赶着往前走,按照自己的节奏拍拍照、歇歇脚也完全没问题。虽然是旅游景点,却完全没有一般旅游景点那样走马观花的紧迫感,这是织金洞的第二个加分点。
以前看过的溶洞大都是五颜六色的,若不是来了织金洞,还不知何时才能解开这样的误会。去年开始,备战世界地质公园的织金洞对洞内灯光进行了改造,尽可能采用自然光,以呈现洞穴的原始状态。为了减少光照对洞内生态的影响,步道旁的灯光都采取声控,人走即灭。以最原始自然的状态呈现,此乃织金洞第三个过人之处。
要不是在当地生活了快两年的采访对象的推荐,我们极有可能会错过这个景区。说句实话,织金洞的名声和她的美丽实在是太不相符,但出于私心,又有些窃喜:真希望这样的状态维持得再久一些,毕竟因游客蜂拥而至被毁掉的景色在世界各地都太常见了。
山东人在贵州看孔子
采访团一行中有位对孔子有些研究的长者,除了参观“贵州特色”的景点,我们的行程中专门加上了一处“孔学府”。
出发前有人说,山东人跑来贵州看孔子,倒也算是奇闻,多少担心有些瞧不上。其实还真不是这样。团中这位长者的感受是,建筑大体遵循了孔庙的基本规制,大成殿、杏坛、奎文阁等核心要素齐备,同时又巧妙地结合贵州地域文化,采取贵州本土木建筑灰、黑、白为主色调,是座有特色、不做作的孔学府。
作为一处将孔庙和城市湿地公园相结合的建筑,除了进入大成殿需要花10元钱,孔学府整体是座不收费的景区。参观途中,随处可见骑着两人或三人自行车在园区中玩耍休闲的游人。如果说山东的孔子因为“三孔”的原因,常给人一种高坐庙堂之上的印象,那么贵州的孔子则因为有了孔学府,已经从学府、庙堂走到普普通通的市民游客间。当天恰逢“三孔”景区宣布对教师群体免收门票,团友们都觉得是个不错的举措,但跟贵州这个孔学府一比,又总觉得能做得更多。 1/2 1 2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