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颓废的罗马人》明显体现出他的“中庸之道”,画面构图与人物动态源于拉斐尔的《雅典学院》,沿袭着古典主义的标准,而局部的细节又带着浪漫主义的绘画性。作品有着“充满自信的、松动的、丰富的大笔触”(罗特斯语)。在1847年的沙龙中,人们对《颓废的罗马人》所表现出来的热情是复杂的,“但是欢呼是普遍的”,正如德拉克鲁兹(Delecluze)和托雷(Thore)等不同批评家的反应所表明的那样。由于作品的成功,库退尔终于也跻身“学院派”之列,并于同年开设了自己的工作室。
像浪漫主义者一样,库退尔反对学院画家作品中那种绘画性的缺乏。库退尔把底色层的恰当利用作为最终完成作品中的一个必备条件,是第一个提出“基础层重要性”的画家。他以个人经验谈论到:“在他的绘画过程中,底色层成为构成作品的一个重要元素。”
库退尔期待的或许还是沙龙体制对他作品的接纳与肯定,并且在折中主义的画法中成就他自己的美学观念。现在看待库退尔,或许他还没有形成一种全新的艺术眼光,但他的绘画实践和思想,给当时已达顶峰的学院派绘画进一步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在他的绘画和教学中体现的那种灵光一现的感悟还是深深影响和启发了后来的艺术家。
(何振浩 作者为上海师范大学美术学院讲师)
2/2 首页 上一页 1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