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先后走过河南、陕西和甘肃,一路重温古丝路的文化遗响之后,佳能公司的文化公益活动“影像发现丝路之美”今年来到了新疆。新疆是丝绸之路的重地,与之相关的文化遗产丰富多彩。如何传承好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让它们在现代社会焕发生机,这的确是十分紧要的问题。
对于刘宾所说的“传承人年纪大、一离世传承就断代”的风险,新疆采取的对策是做培训——趁着传承人还在世,集中办班培训。像蒙古史诗《江格尔》的传承就采取这个办法。在培训学校就读的孩子,主要任务就是在学好文化课的同时学唱江格尔。在校期间孩子们至少可以学6年江格尔,理想的情况下学生可以学到很多。
新疆还办了一些民间首饰的培训班,比如地毯、打毡子等。在喀什的大街小巷,首饰匠很多。他们都是祖传多少辈的手艺人,一个小罐在火上烤,随时熔炼随时浇铸然后再打制。维吾尔族妇女的首饰十分讲究,做得非常精美。但现在这些技艺也慢慢在失传,它们受到严重的外来冲击。一些欧洲风格的首饰,还有沙特、阿联酋等中东地区的首饰,对新疆的民族手工艺品冲击很大,因为这些地方的首饰设计得更加大胆、独特、新颖。
新疆的这些民族手工艺品存在的最大问题是,设计和审美没有突破,没有突破就跟不上时代的发展。同样都是信仰伊斯兰教的地方,但从沙特、阿联酋带回来的那些手工艺品充满了想象和设计元素,很受年轻人的喜爱,相比之下我们自己的产品就有明显的差距。虽然我们的产品做得也非常精巧,但总是那几个老款式,缺少创新。“所以,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方面要保护它,另一方面还要鼓励它发展,不能保护到博物馆的橱窗里去。最好是活态保护,给你提供保护的环境让你传承发展下去。如果只是保护到博物馆的橱窗里,虽然那也是一种保护,但是传承中断了,技艺思想没有了。”刘宾说。
现在新疆各地都在打非遗这张牌,希望以此来吸引投资或者是促进当地的旅游业。但在这个过程中要避免过度商业化,过度商业化不仅会冲淡文化的原汁原味,甚至会让它变味变质。如果非遗的传承不和产业化相结合,它的效果会有局限。产业化能够让非遗变成文化产品,使其传播面更宽,继承力度也会更大。但要注意的是,产业化的过程不能由民间商业力量随心所欲去主导,否则会产生过度商业化的风险。
在这方面新疆也做了一些尝试,新疆有一个文化产业园区——七坊街,在那里人们尝试着把一些非遗保护项目,比如民间刺绣转化成艺术品,然后把它变成文化产品进行销售。无论是《玛纳斯》还是《江格尔》,也都有人在尝试把它们变成歌舞剧和电视剧,从而使其得到更好的传承。
共享资源促传承
佳能中国一直以来用自己的影像技术来推动中国非遗的传承,最早阶段佳能做的主要是记录,之后更多的是做传播。鲁杰说:“我们希望让更多的人从了解和喜爱开始,最后参与到文化的传承中来。”
2011年,佳能深入云南苗寨,记录下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苗族银饰的锻制过程。当时,连传承人的儿子都不愿意学习这项技艺,之前已经离家远赴深圳打工。当佳能把银饰的整个锻制过程记录下来并对外传播,让更多人了解了这项技艺之后不久,传承人的儿子自己从深圳回家了——他看到自己的爸爸现在这么有名,又有这么多人在关注这项古老的技艺,便有了回家子承父业的想法。
这个年轻人回来后学到了父亲的手艺,又专程去深圳学习设计,然后对银饰锻制的传统工艺进行创新。他保留了一部分传统的艺术符号,比如蝴蝶(苗族人把蝴蝶当作重要的符号),又添加上一些新鲜的设计和想法,使用的材质也比原来的更丰富,比如用一些其他金属与白银结合。他现在做出来的饰品,每次一拿到他家的小店里就很快销售一空。这样的作品既有民族特色又有现代时尚感,因而能得到当下社会消费者的青睐,这才是对民族文化进行保护和传承的最佳效果。 2/3 首页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