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敬一指出,“某种程度上说,公众场所的艺术品消费也能带动个人审美和消费。当眼前有艺术品,对艺术就不再陌生,审美能力也在不知不觉建立和提高。比如,经常旅游的人群,见多识广,购买艺术品的频率往往较高。”
方临也向记者表示,“我们面临着比较严重的艺术教育缺失。”此外,他认为眼界也很重要。“过去绝大部分国人亲眼见到世界上顶级优秀艺术作品的机会很少,基本是2000年以后才逐渐兴起。而上世纪80年代早期,就连美术院校都只能通过一些画册接触艺术品,90年代之后才可能看到一些真迹和顶级艺术家的作品。”
方临认为,“现在我们要做的,是如何让人们更加喜欢艺术,这是最重要的”,“当人们喜欢艺术,不论写实的、抽象的、当代的,各自的喜好培养起来后,在此基础上达成的艺术品交易才是相对健康的、有生气的”。
来自人均GDP的信心
来看这样一组数据:2014年我国人均GDP约为7485美元,逼近8000美元大关。
8000美元,意味着什么?
关于人均GDP与人类活动变化及财富分配的关系,有这样一套国际通行的理论:当一个国家的人均GDP达到1000~2000美元时,艺术品市场启动;当人均GDP达到8000美元时,艺术品市场出现繁荣。
于是乎,“一不留神”之间,中国或许已经站在艺术品市场繁荣的前夜。尽管这只是宏观背景之一。
不过,这一理论已经被其他国家逐渐验证,如美国及日本、韩国等。据《艺术品价格原理》书中介绍,“美国的文化产业崛起于20世纪40年代中期,日本和韩国进入文化产业的高速增长期分别在1970年、1990年前后。从人均GDP来看,美国是在1943年达到9753美元,日本在1971年达到9726美元,韩国在1991年达到9645美元。”“我百分之一百、百分之五百认同这个理论。”罗嘉元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
应该说,人均GDP对应的是中低端艺术品市场的崛起乃至整体蓬勃。而近几年中国高端艺术品拍卖成交已经非常亮眼,甚至在2010年全球各国艺术品拍卖收益排行榜上首次超越美国排名第一,并连续三年称霸。《2010中国艺术品市场年度报告》数据显示,2010年全年拍卖艺术品30万件,总成交率75%,总成交金额589亿元,较2009年增长177%。这足以令人震惊。
目前高端艺术品交易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广州,三地人均GDP分别在2008年至2009年突破1万美元,已经属于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与其他省市落差明显。如果将中低端市场看作金字塔身和塔底,高端拍卖市场看作金字塔尖,那么塔尖已经显露,而塔身和塔底还在薄雾之中。
不能只有塔尖。
尽管当今中国一批新富人群已经将目光瞄准艺术品市场,但仅靠高端交易并不能彻底盘活整个艺术品市场,还需要国民艺术品消费观念的整体建立。
当然,中国有属于自己的国情。从宏观面来看,除了人均GDP数据之外,或者还需考量的宏观背景还有城市人口比例、恩格尔系数。理论上,前者决定了艺术品消费的“广度”,后者影响着艺术品消费的“深度”。
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开数据,直到2011年底,我国城镇人口才超越农村人口,占比为51.27%,约6.91亿人;而美国的城市人口于1920年超过农村人口。截至2014年年底,我国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上升至54.77%。城镇人口比重提升也扩大了艺术品消费的群体基础。
那么人们是否有足够的“闲钱”进行艺术消费?恩格尔系数也许能反映一些问题。恩格尔系数是食品支出总额占个人消费支出总额的比重,占比59%以上为贫困,50%~59%为温饱,40%~50%为小康,30%~40%为富裕,低于30%为最富裕。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3年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35%,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37.7%,已经达到富裕程度。当食品支出比重下降,理论上居民手中可供支配的资金会越来越多,消费多元化是大趋势,艺术品消费,何乐而不为?
中低端交易缓慢增长
即是说,中国艺术品市场具有鲜明的特点:国民中低端艺术品消费尚未“唤醒”,高端艺术品拍卖成交金额却早已雄冠全球。这样的脱节对于西方成熟的艺术品消费国来说,是不可想象的。脱节能否慢慢修复? 2/3 首页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