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赵娜 北京报道
通过一场志在炫耀的发布会,尚德机构创始人欧蓬带着85后CEO刘通博,和尚德机构后端负责人郭潇潇走上前台。
“过去大家都以为是尚德机构的转型是临时起意,其实整个转型有两个准备阶段:2008年到2010年是理论建设期,2011年到2014年是试错期。”欧蓬如是说。而本报对此之前有过报道(详见2014年11月28日《尚德机构的互联网版图》)。
2015年,尚德教育的在线教育版图扩张则进入加速期。根据尚德机构披露的数据,整个尚德机构2015年3月的收入达到7840万元。
尚德机构的运营模式是什么样?互联网转型初衷何在?在转型后,如何应对教师与用户之间的情感沟通?
成本之战
“中国每年够18岁、应该去上大学的大概有2000万人,但是每年高考录取的人数是690万人,而且这690万人里面有一半是专科生,也就是说全中国每年有1700万左右的人没有本科以上学历,而且是在他们最好的年华。”刘通博在开场白中如是说。
沿着解决教育起点不公的初衷,2008年,尚德机构进入学历教育市场。
当一些不太正规的教育机构将学历教育定价在5万-8万元的时候,尚德机构将其产品的定价设在8000元。将这一定价变为可能的依据,是尚德机构在招生、授课和教研方面的低成本运作模式。
从2006年开始,尚德机构的所有广告投放基于对互联网流量的分析和判断,将广告投入从平面媒体转至互联网,直接和学员接触,省去大量招生环节的开支;与同行业机构常年租用固定授课场地不同,尚德机构通过晚上和周末在高校租用空闲教室的方式,以低租金支出为学员提供教学服务;通过聘请资深的教研团队,尚德机构将每本教材的内容精炼为10页左右A4纸大小的资料,通过题海班为学员降低时间和金钱的开支。
这种模式,尚德一直做到了2013年。其间,收费从8000元降到6000元,再降到4000元。2014年,尚德机构地铁广告投放的广告语是“名校本科,仅1980元就能完成大学梦”。
“我们想把前面的1去掉,但是我们发现这个模式难以为继。其实,你不可能把价格拉到那么低,又想提高好教学质量。”刘通博回忆。
如何突破1980元的定价?如何在保证教学质量的前提下将服务价格降低?摆在尚德机构面前的只有一条路——转型线上。
向死而生
转型线上,尚德机构可以继续发挥网络招生方面的优势,同时降低教学场地的租金成本,但转型之痛,堪比“雄鹰打脱自己的喙、拔掉羽毛来寻得重生”。 1/3 1 2 3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