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朱东海抓住了事业腾飞的机遇。这一年,他经销的广东健丰饼干的生产厂家面临倒闭,于是他自筹资金果断入股,并以让出50%股份为代价,换得新厂迁到河南的机会。
经过与广东江门方面的博弈,2001年5月,朱东海终于把健丰食品厂搬迁到汤阴县,并将厂里100多名技术工人也带了过来,没有建厂资金,就租用别人的厂房。2004年,健丰已拥有115亩自建厂区,员工2000人,年销售额达2.6亿元,产品涵盖饼干、月饼、挂面和馍片等,一举成为了长江以北生产规模最大的饼干企业。
被眼前的“辉煌”冲昏头脑的朱东海,面对达能、卡夫等国际饼干厂家进入中国,决定先发制人,迅速扩大自己的生产规模,从游刃有余的低端市场进军中高端市场。2005年,公司增加1亿元投资,扩建安阳的厂房,将它建成省内最大的生产车间;又投资6000多万元,在辽宁盘锦筹备新厂。
当年9月23日,公司在汤阴的新厂正式开业。据报道,国家食品工业协会和省市有关领导到场祝贺,广东江门、辽宁盘锦联营厂和公司的全国经销商有300多人参会。
理想总是很丰满,但现实却很残酷。
据上述曾在健丰工作过的离职员工介绍,朱东海一直以来都是很有想法的人,不过,他对市场过于乐观了。
接下来,据当地媒体报道,因为产品定位超前,市场不适应,饼干销量迅速下滑,库存越来越多;资金链趋紧,曾有4个月没钱发工资,多名营销骨干流失。
面临如此处境,朱东海开始收缩战线,馍片、月饼和挂面被砍掉,又将库存清理掉。同时,他还制定了“2-3-5”策略,即“20%的产品树品牌,30%的产品求利润,50%的产品打击竞争者”。这一措施的实施,挽救了工厂的命运,终于渡过难关。
“渡过了这次难关,在接下来的风雨中,朱老板显得更加从容。”上述知情人士介绍,在随后的几年发展中,朱东海显得信心满满。
《第一财经日报》记者获取的健丰给市县领导的汇报材料显示,2011年前10月,公司实现产值8.51亿元,销售收入8.43亿元,市场占有率居河南省同行业首位,居全国同行业第三位。
此外,这份2011年12月1日汇报的材料还介绍了健丰食品工业园项目进展。据介绍,该项目占地279亩,总投资6.58亿元,计划建设年限为3年。当时正在加紧施工建设,5万多平方米的生产车间钢构基础基本完工,计划12月开工建设办公楼、宿舍楼等生活设施。
然而,截至2014年3月21日,本报记者现场走访发现,厂区空旷寂静,现场没有施工人员,两幢尚未完工的高楼晒于阳光下。
昔日饼业大王的离去,留下的是包括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河南省分行安阳汤阴县支行(下称“汤阴农发行”)在内的数亿元债务,总投资6.58亿元、如今仍未完工的食品工业园项目,以及员工、投资公司和政府在内的迷茫:老板去哪儿了?
老板去哪儿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