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0日清晨5点,曙光微露,定陶区孟海镇程庄村还沉浸在一片静谧之中。
80岁的老党员吴春录已经推着那辆锈迹斑斑的三轮车出了门。车上放着铁锹、锄头、水桶——都是他修路的“老伙伴”。他弯着腰,一锹一锹地将新拌的水泥仔细填进路面的裂缝。
“年纪大了,急难险重的任务做不了,但还扛得动铁锹、修得了路。”他抹了把额头上的汗,笑容朴实。
自2022年起,吴春录开始自发修缮村路。至今,他已累计修整路肩6公里,修建排水口48处,所有材料均为自费购买。
吴春录是孟海镇程庄村人,1968年从万福卫校毕业后毅然参军报国,1970年光荣入党,1973年复员回乡。跨越半个多世纪,他从白衣学子到军人,再到农民,始终未变的,是那一句“报党恩”的誓言。
3年前,持续雨水导致村内部分路肩破损、排水堵塞,甚至出现局部塌陷,村民出行困难且隐患重重。
“路修好了不维护,损失更大。”就这样,一个朴实的心愿成了他“夕阳红”岁月里新的征程。
起初,家人埋怨、邻里议论:“公家的事,何必自己贴钱又贴力?”“这么大岁数,歇歇不好吗?”但他从不辩解,日复一日默默出工。
水泥、石子、沙子……都是他一车车运回来的。
采访中,他的老年手机响起,还没接电话他就笑着说:“送沙子的人来了。”他小步快跑出门,利落地和送货人一起卸沙。结账时,他从旧钱包里仔细点出现金,一丝不苟。
这车新沙是用来平整村西“丁”字路口路肩的。
有人替他算过:3年来,他投入的材料费,抵得上普通农户大半年的开销。
更令人动容的是,他把村里的残疾人孙念芹请来帮忙。“既是多了一个帮手,又能让他有些收入。”吴春录说。一高一矮、一老一弱,两个身影成了程庄村清晨最美的风景。
除了修路,他还主动清理路边杂草、修剪枝条。
去年,他特意花1000多元买了除草喷雾器。“虽然花了钱,但是效率高多啦!”他笑着说。如今,这条路愈发平整畅通,村民的心也越走越近。
受他感染,越来越多的村民主动加入护路行列。
“吴大爷都这么做了,我们怎能光看着?”村民吴海军说。
如今,大家再也不往路上倒垃圾了,开车也会主动避开新修补的路段。
“寒来暑往,风雨无阻。他总说,党员不就得带这个头吗?”程庄村党支部书记刘海燕感慨,“村里有事,他永远冲在最前面。”
而这一切的答案,或许藏在吴春录的日记本里:“入党55年,从白大褂到军装,再到扛铁锹,身份在变,但为人民服务的初心没变。还能为乡亲们做点事,我很幸福。”
通讯员 曲巧松 记者 刘卫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