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邹平讯(通讯员徐灿 报道)村口老槐树下的小马扎围成圈,文化广场的快板声传出好远,集市摊位前的政策宣讲深得人心……从胡同院落的家长里短,到田间地头的农技传授,党的创新理论与惠民政策正化作“庄户话”“乡土调”,顺着乡亲们的耳朵往心里钻。
今年以来,邹平市码头镇突破传统宣讲框架,以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为准则,构建多元宣讲格局,让党的最新理论和惠民政策落地落实。
“小马扎议事会”把政策讲到群众心坎上
“俺家孙子的医保咋续缴?”“小麦保险啥时候开始办?”码二村的老槐树下,几位村民围着“小马扎议事会”宣讲员李娜问个不停。这支由70余名文明实践专管员、党员志愿者组成的队伍,带着小马扎走遍了全镇78个村,把“固定讲台”变成“流动课堂”。
不同于单向宣讲,码头镇创新推出“议事式宣讲”模式。宣讲员先讲政策要点,再留出提问时间,村民有困惑当场提出、当场解答。针对农村老年人关心的养老认证、医保报销等问题,宣讲队员精心制作图文手册,用“漫画+方言注解”的方式把相关知识讲清楚、说明白。李坡村韭菜种植户曾集体“点单”,邀请农技专家李春彬到田间授课,20多户种植户现场学会了科学管理技术。
“以前听政策宣讲像隔着一层玻璃,现在专家坐在咱身边,有啥不懂尽管问,心里亮堂多了。”村民孟凡记的话道出了乡亲们的心声。目前,“小马扎议事会”已举办80余场,收集、解决灌溉、养老等民生诉求46件,真正让党的理论政策从“书面文件里”走到“群众心坎上”。
“乡音宣讲队”讲出新时代文明新风尚
“竹板这么一打,听俺把理拉,彩礼多少不重要,夫妻和睦是法宝。”边家村文化广场上,65岁的张桂兰带领快板队现场表演《移风易俗三句半》,村民们听得津津有味,时不时跟着节奏拍手应和。这支由民间艺人、退休教师组成的“乡音宣讲队”,最擅长把理论政策编进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里。
该村老人介绍,过去边家村一场丧事要摆十几桌酒席。“乡音宣讲队”就把村里的真实事例编成快板书,像《王大嫂嫁女》就讲述了村民王秀莲不收高额彩礼、婚事新办的故事,演出后不少村民主动效仿,掀起了移风易俗新高潮。“这些曲调听着亲切,里面所包含的政策也实在,比看手机有意思多了。”看完表演的村民李丽丽笑着说。截至目前,“乡音宣讲队”在全镇巡演40余场,吸引5000余人次现场观看,让广大群众在欢声笑语中学知识、受教育。
“集市小课堂”让村民赶集轻松学政策
码头镇把理论政策宣讲台搬到热闹集市上,打造“集市小课堂”,让村民在赶大集的时候就能轻松学政策,实现政策宣讲与民生需求同频共振。
在民族团结宣讲方面,“集市小课堂”设置“民族风情角”,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平台,在黄河大集举办“黄河岸边石榴红民族团结一家亲”“民族共融‘粽’情端午”等主题宣讲活动。活动现场,不仅有民族政策讲解,还设置了民族美食分享、民族工艺制作体验等环节,吸引众多群众参与其中,让民族宗教政策与惠民举措深入人心,持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此外,“集市小课堂”还创新开设反诈专场。每逢农村大集,志愿者们就会向群众发放防范诈骗资料,并面对面讲解反诈知识技巧,切实提高群众金融安全意识。
从“小马扎议事会”到快板书里的新风尚,从“集市小课堂”的热闹互动到反诈宣传的精准滴灌,码头镇多措并举让理论宣讲既有深度又有温度。“我们坚信,只有脚沾泥土、情系群众,才能让‘党的好声音’在基层广泛传播开来、深入群众内心。我们将继续创新宣讲形式,让政策春风吹遍镇村每个角落。”码头镇党委宣传委员、统战委员潘承涛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