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 苑莘) 近日,由莘县籍干部李体元和张丁材联合编写的本土红色作品完稿,作品汇集了抗日战争时期观城县红庙村(今属莘县大张家镇)的典型事件、重要人物等,内容翔实、全面。
李体元系市直干部,1949年9月出生,莘县大张家镇李庄村人。退休后,他萌生了编写莘县大张家镇的抗战历史的想法,并于2021年初开始创作。四年多的时间里,李体元去过党史办、档案馆、民政局、烈士陵园,拜访过老者,请教过学者,认真了解核实革命斗争和烈士牺牲史实。2024年6月,李体元完成了50余万字的初稿,经反复删减修改,最后定稿30余万字。当时,在莘县大张家镇政府工作的张丁材用半年多时间将这些文字稿打印成册,以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为了守住红色记忆,多年来,李体元每每听到鲜活的故事,就赶紧记录下来。他深入老区各村庄,访问数以百计的耄耋老人及其后人,掌握了许多生动、真实的红色故事。“我之所以坚持这么多年,为的就是把这段红色历史一代一代地传承下去,传给子孙后代。”李体元表示。
李体元介绍,濮范观(原濮县、范县、观城县简称)是著名的革命老区,是冀鲁豫三省交界处连成一片的抗日根据地的中心区。由于历史上不断调整区划的原因,现在的莘县版图,就是由观城县、朝城县、莘县的全部和濮县、范县的一部分及南乐县的部分村庄合并形成的。在抗日战争最困难时期的1941年至1944年,冀鲁豫(平原)分局首脑机关,就设在今莘县大张家镇的红庙村(原属观城县)。当时的区党委、军区、行署及报社、银行、后方医院、被服厂、兵工厂、华北财校、地下交通站等,都设在这一带农村。“可以说,在这片土地上,处处都是革命战场,村村都有红色故事。”李体元说,自己的老家李庄与红庙是东西邻村,从记事起,就经常听爷爷及村中的老前辈讲述打日本、支前出大车、抬担架、送军用物资、救护伤病员的故事,也常听到减租减息、查“黑地”、斗地主等开展民主民生运动的情形。至今,他家还珍藏着当时冀鲁豫行署发的契约和减租减息时的原始票据单。
该书编写者张丁材介绍,红庙村曾是冀鲁豫边区政治、军事指挥中心,刘少奇、黄敬、宋任穷等众多老一辈革命家都在此工作和生活过。这部书从观城县工委在今莘县大张家镇前史楼村成立开始,写到冀鲁豫根据地中心区红庙村成为联系鲁西、冀南、豫北各抗日根据地的桥梁,成为沟通华北与华中、太行与太岳的枢纽。枪林弹雨的战争场面刻画得淋漓尽致,革命先烈的形象塑造得感人至深。
除了这部以革命根据地冀鲁豫边区中心村——莘县大张家镇红庙村为背景的纪实作品书稿,李体元还撰写了冀鲁豫中心区抗战纪实《钢铁濮范观 华北小延安》一书,由中央党史出版社出版;进行了500多首鲁西战歌的收集整理与研究,获批聊城市社会科学重点项目;与人合作编写电视文学剧《烽火冀鲁豫》,由新华出版社出版,被中国戏剧文学学会编入《中国剧本文丛》一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