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潍坊安丘,扎根于乡村的科技小院,正通过产学研结合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将教书与育人、理论与实践、科研与推广、创新与服务“种”进一片片充满生机的沃野,释放出科技强农的巨大能量。
(一)
“接口要平,砧木接穗对接要准、不留空隙,这样嫁接不仅成活率高,而且长出来的蜜桃又甜又好看。”魏绍冲带着桃农穿梭在果园中,一边示范一边指导新品种嫁接。
安丘金冢子镇北南戈庄村桃树种植面积达1万多亩,该市首家国家级科技小院“安丘桃科技小院”落户于此。
“魏绍冲教授团队入驻后,指导我们绿色施肥、定期深翻、套袋护果,保证果形漂亮卖相好。”北南戈庄村党支部书记孙瑞春脸上漾起丰收的喜悦:“今年亩产达到7000多斤,市场价格比一般的大桃高出一半还多。”
何谓科技小院?高校和科研院所在乡野建起“实验室”,将田间与课堂、科研与推广、创新与服务紧密结合,把“象牙塔”里研发的技术推向“泥土地”,用科技力量推动乡村产业升级。
“来到田间地头了解农情农事,才能研究出真正符合农民需求的实用技术。”谈起在小院的日子,驻院研究生陈冰媛两眼闪烁着光芒,“不仅学到乡土技术,而且对未来农业也有了更深刻地认识。”
目前,安丘科技小院共有10家,围绕大姜、大葱、蜜薯、食用菌等特色农业产业,聚焦产业发展重大技术问题,将安丘的特色农业产业串联起来。
(二)
安丘科技小院播撒“种子”按照“一院一策”原则,明确产业发展方向,每个科技小院辐射带动周边多个村镇,发展壮大特色产业集群。
随着机械来回穿梭,一串串红彤彤的蜜薯破土而出,个个体态饱满、颜色鲜亮。薯农们忙着拾果、装筐,再将一筐筐蜜薯抬到地头,等待车辆运走。
“安丘柘山蜜薯科技小院”落地后,为当地培育和引进了36个蜜薯新品种。“我们正在推广王庆美教授培育的“济薯26号”,不仅口感好、甜度高,产量优势尤其明显,亩产能提高15%-30%。”柘山镇副镇长赵小梅介绍,今年全镇蜜薯种植面积达3.5万多亩。
不止步于改良品种、技术升级层面,科技小院还为农户和其他科研机构、农业企业搭桥,推广适度密植、覆膜滴灌栽培、机械化收获新技术,“小院”变得越来越大了。
同时,科技小院所依托的山东省农科院蜜薯脱毒育苗示范基地,以低于市场价20%为薯农提供原种薯苗,再以高于市场价10%回收,串起了一条相对完整的产业链。“一减一增之间,每亩地为群众让利500元,2万亩就是1000多万。”基地负责人张贵余算了一笔“惠民账”。
“今年柘山蜜薯平均亩产达7000斤,全镇产量突破10万吨,亩均增收3000元以上,蜜薯全产业链增收突破2亿元,群众产业收入占比60%以上。”赵小梅感叹“科技小院”真正将研究成果与市场结合起来,让农户赚钱,让产业兴旺。
(三)
不仅将农业新技术、新品种、新模式直接推广到农民手中,极大地缩短技术推广路径,当地还在琢磨更多模式的科技小院,覆盖农业生产的方方面面。
不久前,山东农业大学与中科滕森(山东)智能装备有限公司共建“小米科技小院”。与以往不同,这次小院建在农机研发生产企业里。
小米种植是安丘的特色产业,但多数种植在海拔330米至380米的山地梯田上。“我们联合山东农业大学农业机械研发力量,为农户‘量身定制’适宜山地种植的小粒型农机具套餐。”中科滕森运营中心主任马海波介绍,目前谷物精量播种机正在实验阶段,预计明年春天就能服务谷农生产。
高校+科研机构+农户+农民合作社+生态农场+企业……多方主体围绕农业发展需求共建共享,科技小院变得越来越大。
“科技小院一直在随农业需求变化而发展,其服务模式从最初的农技指导升级到农业全产业链赋能。”安丘市科协主席周洪义评价,科技小院将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三链融合”在畴野。“未来,我们将联合农业部门,围绕生态农业建设和特色产业发展需要,引导科技小院内部成立科技小院联盟,更精准的引入科技和人才,让产业致富的金点子落地开花。”
教书与育人、理论与实践、科研与推广、创新与服务,就这样被“种”进一片片充满生机的田野。(大众新闻记者 都镇强 通讯员 郑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