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这里工作两年了,工资每月在5000块钱左右,挺满意的。现在像我这个年龄出去打工不好找活了,在这边干很合适!”9月20日,在牡丹区七里河湿地公园牡丹街道办事处杨庄村段,村民张金瑞正在码头上打扫游船。自从村里成立旅游公司,56岁的张金瑞就从农民变成了上班族。
“我们杨庄村原来经营着一家窑场,每年村集体收入在百万元以上。七里河湿地工程开工,对原有窑场进行拆除。虽然有每年50多万元的土地流转金,但村集体收入减少一半以上。看到湿地公园建有码头,有漂亮广场和绿地,尤其是水质特别好,适合进行水上旅游,一个大胆想法脱颖而出。一开始先买了十几条小船,尝试搞起水上旅游,投资也不大。当年一看效果很好,人很多,然后就逐渐增加数量,收入也稳步增长。”村党支部书记陈兆记告诉记者。
在陈兆记带领下,杨庄村水上旅游产业迅速发展。随着游客逐年增多,杨庄村又对码头附近的广场进行开发,吸引社会资本共同打造“儿童乐园”,全村旅游营业收入很快就超过窑场收入。
同时,陈兆记开始从村民最基本的需求入手,先后投入上百万元对村级基础设施进行完善,全村面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同时每年投入近50万元用于提高村民民生保障水平。目前,村里60岁以上的老人每人每月可领到100元补贴,路灯电费和水费由村集体负担。
在小留镇刘庄行政村,“头雁”村党支部书记刘山如则带领群众流转1000亩土地,建设滨河花果园,带领村民修公路、建公园、种果树。2019年村集体收入突破30万元,成为远近闻名的“果园+采摘+旅游”文明村。通过土地入股和集体分红,村民收入明显增多。
牡丹区通过大力实施“头雁工程”,把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引领乡村振兴的坚强战斗堡垒。近两年来,以“头雁工程”形成“头雁效应”,推动牡丹区农业全面升级,助推农民奔向小康生活。数据显示,截至目前,牡丹区形成村集体经济发展示范区7个、示范村100个,5万元以上的村354个、占比70.2%。其中10万元以上的165个、占比32.7%,100万元以上的7个,收入最高的达390万元。
周天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