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姜斌
本报通讯员 宋光东 李敏
一场大雪刚过,田地里的麦苗被覆盖上了一层厚厚的积雪。在阳信县农业教育培训中心师资库教师刘洪彬的带领下,高素质农民培训班的学员们来到当地种粮大户张守森家的麦田里,查看小麦长势。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近年来,滨州市以农民需求和产业发展为导向,大力开展高素质农民培训,不断提高新型高素质职业农民的文化水平、技术水平和经营管理水平,为全面乡村振兴提供了坚实有力的人才支撑。
“这场大雪后,待气温回升,要及时对麦田进行划锄镇压、增温保墒,增加小麦的分蘖能力。”在麦田里,刘洪彬耐心地讲解,张守森边听边认真记录。他流转经营土地300亩,常年种植小麦、玉米。参加高素质农民培训班后,张守森从“土把式”变成了高科技,使用MAP智农管理软件,通过卫星定位,监控每个时段的天气、土壤等方面的数据变化,监测预警病虫害的发生情况,成了远近闻名的种田能手,经常给周边种粮户传授学到的先进技术和知识。2023年,张守森被翟王镇人民政府聘请为“土专家”“田秀才”。“通过参加高素质农民培训,我拓展了思路,开阔了眼界。比如去年学习了大豆玉米复合种植技术,在玉米不减产的情况下,还能多收一季豆。”张守森介绍。
滨州市结合农时、农事,分时段、分层次开展高素质农民培训,通过“理论授课、实践教学、线上线下学习、田间学校”相结合的方式,培养一支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高素质农民人才队伍,让当地农业产业发展能力得到提升。
滨城区农民王磊,在一次高素质农民培训当中,接触到蚯蚓养殖技术,从此走上了现代农业发展之路。“我有一个500多头奶牛的养殖场,通过参加高素质农民培训了解到,蚯蚓既能消化牛粪,又能产出有机肥赚钱,还能改良土壤,一举数得,是个很有前景的产业。”王磊介绍,他养殖的蚯蚓叫大平2号,繁殖能力是普通蚯蚓的500倍以上,产出的蚯蚓粪松软无异味,保水能力强,还含有腐植酸、胡敏酸等能够改良盐碱地的成分,能让寸草不生的盐碱地长出粮食和蔬菜。目前,王磊担任理事长的滨城区天禾蚯蚓养殖专业合作社,每年可以养殖蚯蚓两百多吨,生产蚯蚓有机肥1万多吨,改良盐碱地PH值效果非常明显,种植的芹菜亩产达7500公斤左右、小麦600公斤左右。
培育高素质农民人才队伍,推进乡村产业发展现代化。日前,位于沾化区的山东畛棒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三条黑玉米深加工生产线建成投用,从种植到加工到销售,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能监控到每一个环节,各项数据都清晰了然,管理更加高效。从剥皮、清洗、杀青到塑封、蒸煮、杀菌、打包,各种自动化设备一应俱全,最大限度地保留了鲜食玉米原有的色香味和营养。新生产线的投产,充分满足了周边1万多亩黑玉米的加工需求,全年销售额也将突破2000万元。
头雁引领群雁随,人才振兴产业兴。高素质乡村人才在乡村振兴中起到了显著的示范引领作用。2023年,滨州市组织参加省级示范培训242人。其中,学历提升试点50人;举办市县两级培训班20期49个班,省市县三级培训合计2339人。截至目前,滨州市已累计培育高素质农民21695人,成为一个个乡村振兴大舞台上的生力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