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路上,如果有人能伸手帮一把,对创业者来说,这种贵人可遇不可得。
今年65岁的王建民是无声者的贴心人,从事特殊教育42年。王建民原先是青岛中心聋校的一名教师,刘平方就是跟着他,学会了如何“说话”。退休后,王建民成为仙游路社区的手语培训老师。“我就是个闲不住的人,40多年来一直与听障群体在一起,我乐意帮他们,希望能从生活的各个方面尽我所能给他们提供帮助。”
刘平方的理发店从选址到开业,大大小小的事情除了妹妹帮忙打理,装修、办理营业执照、采购等很多繁杂的工作都是王建民帮忙操办的。刘平方告诉记者:“他就是个闲不下来的热心老头,只要是他的学生,不管毕业多少年,学生的情况他都了如指掌,一有工夫就去学生家里帮忙。”
如今,刘平方的店已经走上正常经营轨道,王建民依然没有闲着。“听力障碍者不仅能来这里享受剪发服务,而且也能来这里跟同伴交流,理发店更像是一个听障者交流放松的平台,这个群体应该受到更多的关注。”多年来,王建民一直致力帮助听障群体,他成立青岛手语角,推广手语公益,开设手语讲堂,培训手语志愿者翻译,为听障者提供生活帮困、手语导医、法律知识普及等服务。除了日常的手语培训工作,他身体力行,走进听障者家庭,帮助他们排忧解难。
在无声的世界里默默耕耘的日子里,王建民深深感觉到听障者沟通的不容易,更感觉到和外界沟通的重重困难。常人不懂手语,听障者之间的手语也有差异,于是2007年4月,王建民在金门路街道和仙游路社区的支持帮助下建立了青岛手语角。而这个手语角的建立是因为网上一个网友的留言。回想起14年前,王建民告诉记者,当时有个网友发帖说想学习一下手语,不知道哪里有教的。他就回帖告诉网友:“我可以免费教你手语,只不过要到家里来学。”那时候,王建民想着,自己虽然快退休了,但身体健康,周末总比年轻人有更多的时间,与其养花遛鸟,还不如去帮那些有需要的人,做点对社会有用的事。然而,让王建民没想到的是,到了约定的那天,王建民的家里一下来了七八位网友,把他所住的两间小屋挤得满满当当。“跟他们交流后,我才知道,原来社会上有这么多人想学习手语。从那以后,我便开始了周末手语公益教学,到我家来学习的人越来越多,“青岛手语角”也应运而生了。经过7年发展,王建民将手语角办成了青岛手语志愿者的“乐园”,这里已成为一个拥有12个高校手语社团加入的公益活动组织。在这个课堂里,王建民对青岛各大高校的学生每周定期进行手语培训,在寒暑假进行专题培训。到目前为止,王建民已为学生们开办了600多次手语培训,培训了将近3万名大学生。此外,王建民在退休后5年的时间里,还先后在岛城十几所学校进行手语课讲授,不仅让青岛市的中小学生了解手语,培养他们对学习手语的兴趣,还培养了学生们的爱心。
“听障者在许多场合无法跟大家沟通,造成了在交流上的困难,我的工作就是为他们解决‘说话’的问题。”王建民自2015年开始从高校服务范围拓展到社会。6年时间里,他为听障者提供医院服务的手语翻译达1000人次,为听障者医疗知识讲座提供手语服务达20多场。长期从事青岛地区听障者有关公检法方面的手语翻译,借助这样的机会教育听障人群老实做人,踏实做事,多年来帮助公检法机关破获了许多案件。几十年来,王建民作为岛城听障人群的手语老师,在平凡的岗位上默默奉献。他说,“每个人都有自己做事的信念,不管做的事情大小,只要你能做好,就值得坚持。”直到今天,每个周末,王建民都会风雨无阻准时出现在“手语角”,为想学手语的人提供免费手语培训,为听障人士提供手语咨询、生活帮扶、法律普及等各方面的服务。在王建民的带动下,有上万名志愿者学会了手语,通过与听障人士的交流,又将这份爱的语言传递下去。王建民说,“‘手语’是聋人的语言,通过一双手也可以‘跳’出美丽的舞蹈,讲出动人的话语。”
本版撰稿摄影视频观海新闻/青岛早报记者钟尚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