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名来自沂蒙老区的教师,2020年9月2日,乘车穿过重庆市城口县的千山万壑,我来到了30多年教师生涯的第二个正式工作单位——城口县实验小学支教。从蒙山到巴山,虽跨越千里,但同样的山峦叠嶂和质朴民风,让我不由倍感亲切。正是这份亲切,一年来的支教生活中,让我时刻想着为学校、为老师、为学生多做一点事,为鲁渝协作多做一点贡献。带着光荣的支教使命,通过用心摸索和努力,将自己的爱心和知识传递给孩子们的同时,也收获了教师生涯中一次特别的心灵旅程。
爱上“那些娃儿”
支教刚开始的时候,常听当地老师用四川话说:“那些娃儿!一下课就在走廊‘疯狂’,怎么喊也不听。真恨不得一个个摁倒起,屁股打开花!”意思是责怪这些孩子太淘气,一下课就疯跑打闹。但 “疯狂”也不含贬义,是山里孩子普遍的性格特点,好动,皮实,不娇气,顽皮而已。
面对如此“疯狂”的“那些娃儿”,我始终坚信一个道理:你把每一个孩子都当成自己的孩子去爱,孩子就会给你同等的回报。
刚刚入学的这茬一年级新生,因疫情耽误了幼小衔接阶段的习惯培养,一日常规教育缺位。为此,我们从孩子们的年龄、性格特点和个性差异入手,想方设法加强孩子的常规养成教育。一开始我买来不干胶贴纸做的小星星奖励孩子。但这些小星星总是贴不牢,不一会儿就掉下来,也容易丢。后来经过摸索,我从网上买来各式各样的小印章,不同活动的优胜者获得不同的印章,同一图案凑齐5个就可以换来1张表扬信。每当我在课堂上掏出印章一亮,全班孩子的小眼睛都聚焦在小小的印章上,端端正正坐好听讲。
生活即教育。每一个生活细节都是培养孩子良好习惯的契机。吃饭的时候我带领孩子们践行“光盘行动”,自己先把碗底亮出来,给孩子们做榜样;利用饭后“捡碗”(收集用过的碗筷)的机会教育他们养成“还原归位”的好习惯。
爱每一个孩子,有时候需要对一些特殊的孩子“另眼相看”。有一个随班就读的孩子智力发育迟缓,话说不清楚,不能像正常的孩子一样学习。偏偏他又顽皮好动,课上喊叫、乱跑是他的“常规动作”。作为普教老师,我不懂特教,所能做的就是给这个孩子更多耐心、更多关注。孩子们每次举手要求发言,只要他举手了,我都会叫他发言;别的孩子回答问题答对了才能受到表扬,而他站起来含混不清的说几个字,我也会夸夸他……渐渐地,他喜欢上了写字,有时候一节课三番五次拿着本子要我看,写对的字也越来越多。记得从春天以来,每天中午他都跑到办公室喊“亓老师,吃饭!唐老师,吃饭!……”在这一声平平常常的呼唤里,我听出满满的幸福。
努力多做一点事
作为一个支教教师,虽做不了多么大的事,但我一直在找机会做一些小事,做一个对大家有用的人。
有一天,年级组长唐老师说:“亓老师,你这么喜欢写字,那就给你个练字的机会,帮我们写写奖状吧!”从那以后,先是本办公室的老师们要我帮忙写写学科测试以及各项活动的奖状,后来别的办公室也有老师拿来奖状让我写。除此之外,我还帮助班主任写学生评语、写宣传栏的标题等,给老师们当起了“秘书”。
作为一名党员,“学习强国”是每天的“第一功课”。学习过程中,我发现 “强国书店”里有大量儿童读物非常适合一年级小朋友读,因此萌生了给(7)班小朋友买书的想法。从去年10月份开始,我陆续购买了几十本儿童读物。虽然数量不多,但涵盖了传统文化、童话、漫画、生活科普、智力游戏等各个方面,而且大都是注音读物,刚学会拼音的小朋友特别喜欢。
此外,在上学期《道德与法治》学到“大家一起过春节”时,我教学生模拟写春联、贴春联,课下为(7)班的47名学生每人写了一套“万年红”宣纸春联作为春节礼物,把过年贴春联作为一次特殊的家庭作业,加深他们对传统文化的体验,也为弘扬传统文化添砖加瓦。
自觉担当双向交流的使者
蒙阴县的教体局局长王彬送我出征的时候就明确要求,要多方面了解西部教育发展的成功经验和做法,为蒙阴县教育改革提供有益借鉴。按照这一要求,我通过调查了解,发现城口县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在许多方面很有特色。
首先,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投入力度大。镇、村小学的硬件标准高,一些新建的乡镇学校比县城学校更宽敞,校舍也更齐全,教学设施配备也不低于县城学校。第二,教师队伍培养制度化。实验小学每学年初举办新进教师合格课,以后每年对其跟踪评价,第三年进行阶段性评价,对招进来的教师不放松培养。第三,非常重视艺体教育。除了开齐相关课程外,课后服务也在艺体教育方面投入了较多的时间精力,周一至周四每天下午都有一节社团课程。第四,“共同体”带动乡镇学校。实验小学与修齐二小等多所乡镇学校组成教研共同体,山东名师示范教学、新教育实验等各项活动都通知共同体学校相关教师一起学习,共同成长。第五,教师待遇各项政策落实得好。教师享受直辖市统一的工资待遇和绩效奖金,年收入高于其他省市乃至发达地区;乡镇教师按距离县城远近享受不同的交通和伙食补贴,多达1000元;职称向乡村教师倾斜的制度设计很特别,教师进城后职称几乎要“清零”,然后要重新起步,逐级晋升。第六,爱国主义教育有特色。在实验小学,每天8:40分,正在晨读的学生听到国歌音乐响起,就会全体肃立唱国歌,声音响彻教学楼,每天唱国歌成为校园生活的重要仪式。
2021年7月2日,支教结束,我离开了大巴山,回到沂蒙山。但是“那些娃儿”没有远去,他们在微信群每天的动态里,在我专门建立的相册里,更在我的心里。
(作者:亓玉信,蒙阴县教育和体育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