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发达国家基本完成工业3.0相比,我国绝大多数制造企业在核心技术、关键零部件领域,仍然处在2.0向3.0过渡、甚至处在2.0以下的阶段。因此,与发达国家在工业3.0基础上迈向4.0不同,我国不仅要追赶工业4.0,还要在2.0、3.0方面“补课”
□ 本报记者 肖芳 高铭君
10月16日,首届世界互联网工业大会在青岛闭幕。在两天的时间里,美国工业互联网、德国工业4.0、“中国制造2025”等重大战略的发起者和实践者会聚一堂,围绕“互联网时代的工业变革与实践”这一核心命题,面对面展开了交流。
在不停的思想碰撞中,一个共识逐渐明晰:尽管互联网和工业的融合仍是一个演进中的概念,但不可否认的是,由它引发的产业话题已经上升到国家层面。无论是何种经济主体,只有主动参与这场人类工业史上的又一次重大变革,才能赢得持续的生存和发展空间。
那么,我国的工业转型升级之路到底应该怎么走?是否有现成的模式可以借鉴?国内企业在互联网工业上又进行了哪些探索?
互联网工业转型尚无模式可借鉴
互联网时代,工业到底该如何变革?德国西门子利用信息高速公路和智能以太网,打造了数字化的制造工厂;美国通用电气再造了数字化生产流程,让更多的人参与到创新与协作的平台;日本那智不二越公司生产工业机器人,实现生产线上“机器换人”;海尔打造黑灯车间和无人工厂,从大规模生产转向个性化定制……
面对科技创新发展的新趋势,全球工业领域的领军企业都在加快变革,抢占未来发展先机,全球主要国家也在探索制造业的转型升级战略。美国提出制造业复兴计划,要建立一个全国性制造创新的“工业互联网”;德国要以工业4.0的指导原则,进一步保持制造业领先地位;中国提出“中国制造2025”战略,力求从中国制造变为中国创造。
正如西门子集团大中华区首席执行官赫尔曼所说,在全球新的经济形势下,工业转型升级再次被提升到国家战略的层面,成为拉动经济复兴的重要引擎。但是,“在全球范围内,融合互联网的工业转型都是一个全新的课题,没有成熟的模式可供参考借鉴”。
在国内,海尔集团被认为走在了互联网工业变革的领军位置。海尔在数字化互联工厂方面的前沿实践,正在带动“中国版工业4.0”的探索。但是,海尔集团董事局主席兼CEO张瑞敏则表示:“互联网工业之路,是一条没有路标指引的道路。海尔在这方面的尝试,与其说是实践,不如说是探索和试错。”
不仅要追赶工业4.0,还要补课2.0、3.0
虽然同样面对转型的压力,但多位与会专家认为,中国多数企业和西门子、GE等全球领军企业相比,面临的市场环境不尽相同,转型起点也不在一个阶段。
“中国虽然互联网比较发达,但制造业总体大而不强。”经济日报社社长徐如俊表示。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制造业规模迅速扩大,已成为世界第一制造大国,220多种主要工业产品的产量居世界首位,具有工业体系完整、国内市场巨大、人力资源丰富等优势。但同时我国制造业大而不强,自主创新能力不足,产品附加值不高,总体处于国际产业链和价值链的中低端。
徐如俊认为,与发达国家基本完成工业3.0相比,我国绝大多数制造企业在核心技术、关键零部件领域,仍然处在2.0向3.0过渡、甚至处在2.0以下的阶段。因此,与发达国家在工业3.0基础上迈向4.0不同,我国不仅要追赶工业4.0,还要在2.0、3.0方面“补课”。我国的互联网工业转型实践,必须走“工业2.0补课、工业3.0普及、工业4.0示范”的并联式发展道路。“各地区各企业应合理定位,尊重科学规律,不能一蹴而就。” 1/2 1 2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