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孔子被称为“圣人”,齐鲁之地变成了中华民族的人文圣地,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儒学成为国家的官学统治思想,是齐鲁圣地地位形成过程中关键性的一步。实际上,齐鲁圣地地位的形成也是齐鲁文化推动的结果。所以说,齐鲁文化实际上是通过儒学这样一种思想的内涵,丰富上升成为中华民族思想文化传统的主干。当然,齐鲁之地称为“圣地”,圣人也绝不仅仅有孔子,还有颜回、曾子、子思、孟子等形成了圣人群体,山东也就被称为“圣地”。这些在推动中华文明发展,增强民族凝聚力,维护国家统一的过程当中,发挥了其他地域无法替代的文化影响力。
□ 本报记者 于国鹏
本报实习生 于琳琳
日前,在省图书馆大明湖国学分馆尼山书院举办的孔子公开课上,山东师范大学齐鲁文化研究院教授王志民以《孔子与齐鲁文化》为题作了一场学术报告,从齐鲁文化培育孔子、齐鲁文化孕育先秦儒学和孔子对齐鲁文化的重要影响三个方面,阐述了孔子与齐鲁文化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王志民认为,非齐鲁,无以生孔子;非齐鲁,无以成儒学。齐鲁文化亦成为中华民族一处最重要的精神文化家园,如今,国内包括韩国等国外一些地区,仍然喜欢用“风近邹鲁”来标榜自己地区良好的传统道德风尚。
齐鲁文化到底是怎样成就孔子的
王志民说:“如果不是齐鲁之地,不会产生孔子这样伟大的人物。当然,孔子的出现,也不全是齐鲁文化作用的结果,文化因素的聚集和孔子自身的努力也是成就孔子的重要因素。”
那么,齐鲁文化到底是怎样成就孔子的呢?王志民认为,要想探讨这个问题,还得从齐鲁文化的根基和齐鲁文化给孔子提供的文化环境两个方面入手。
首先,齐鲁之地是孕育孔子的文化沃土。齐鲁是中华文明最早的发源地之一,不仅出现了最早的文字、金属器、城市等文明要素,就连黄帝、炎帝、尧、舜、禹等中华始祖都与山东有着不同成程度的关系。值得一提的是,泰山作为上层的宗教文化中心,历代帝王统治天下后都会到泰山进行封禅,显示了齐鲁之地得天独厚的历史条件。
齐鲁是春秋时期东方的文化中心。首先得益于周封天下,侧重齐鲁。周初分封,齐鲁为首封,把最高军事统帅封在了齐国,把最高的文臣封在了鲁国,为齐鲁文化的提升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后来,齐国沿着“简政从俗,工商立国,尊贤尚功”的路子奠定了霸业的基础,鲁国沿着“崇礼革俗,强农固本,尊尊亲亲”的路子来发扬西周宗法社会的传统。齐鲁两国沿着两条不同的发展之路,但是都走在了春秋时期经济文化建设的前排。另外,“春秋之变”促进其中心地位的形成。从春秋开始,齐鲁就展现出独特的文化中心的地位,成为产生孔子这样一个伟大文化巨人最好的文化基础。
其次,齐鲁文化是孔子思想的文化基石。鲁文化为孔子创始儒学、创办私学、整理古籍提供了文化条件。“古籍整理是孔子对中国文化一个最大的贡献,孔子把在他之前的历史文化作了一个很好的总结,然后传给了后人,所以没有孔子,我们三代文化根本不会传承下来。”王志民说。孔子的三大贡献,创始儒学、创办私学、整理古籍,都与鲁国有直接的关系。所以,鲁文化对孔子的出现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文化基础,是“非齐鲁,无以生孔子”的重要原因之一。
王志民认为,如果说鲁文化对孔子主要是“礼”的影响,那么齐文化就是“仁”的影响。齐鲁之地主要就是东夷之地,汉代许慎的《说文解字》中有“夷俗仁”,意为东夷这个地方,它的风俗有“仁”的风俗,可以看出,孔子也是吸收了齐国“仁”的思想,可以说孔子的“仁”的形成,是从齐国传承下来的古老的“仁”的风俗中吸收了营养,经过提升改造成为一种“仁”的学说,这也是孔子对人类最大的贡献之一。当然,“仁”的思想绝不是仅仅来源于齐,但是从区域文化来讲,孔子对齐文化的考察,对民间流传的古老传统的吸收、改造、提升、升华,也是他“仁”的思想的重要来源之一,所以《论语》中有“齐一变,至于鲁;鲁一变,至于道”。
王志民这样表达自己的学术观点,“齐国讲‘仁’,鲁国讲‘礼’,‘仁’和‘礼’一结合,就达到了孔子理想的‘道’。这句话是孔子考察齐国之后一种深切的体验,这种体验就是‘道’,是‘仁、礼’结合达到的一种最高境界,也是孔子吸收齐鲁文化,将其融合所形成的孔子思想核心的一种体验和表述。”
正因此,只有齐鲁文化这样一种深厚的文化根基和丰厚的文化沃土,只有齐鲁文化在春秋时期这样一个礼乐的文化中心、丰足的文化创造条件以及齐国霸业所创造出的政治上的这种现实,才能够形成孔子儒学的思想体系,完成他对中国教育的伟大创新。
非齐鲁,难以成就儒学
王志民认为,非齐鲁,难以成就儒学,“也就是说,没有齐鲁文化的推动,孔子思想形成儒学庞大的思想体系是很难的。孔子思想是儒学的创始,而儒学是吸收孔子思想并经过一系列发展在先秦时期形成的完整的儒学体系,因此孔子思想和儒学不是完全划等号的,但是孔子思想之所以能够成为儒学体系,其理论的发展和学说的推广都离不开齐鲁文化的推动。”
儒学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的构建,首先得益于子思、孟子和荀子三位与齐鲁密不可分的儒学大师对它的发展。子思发展了孔子的伦理道德思想,特别是中庸思想;孟子将孔子思想核心的“仁”引入到治国安邦的政治思想当中,成为后来国君统治国家的思想;荀子将孔子“礼”的思想发展为“隆礼至法”,强调“礼”更严厉的程度就是“法”,实际上道德谴责和违法的界限是很模糊的。比如说,子女不赡养父母,首先是违反“礼”的,有了《赡养法》之后,这种行为也是违法的。
其次,儒学思想体系的构建还离不开儒学派别的划分。孔子创始儒学之后,儒学被分成若干派别,这是对他理论体系发展的一种外在表现,这些派别号称“儒分为八,墨别为三”。这儒学八派的八大领袖人物,七个都是齐鲁人,另一个是荀子,所以孔子思想理论体系的建构、发展和完善都得益于齐鲁文化的推动。 1/2 1 2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