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张艺凡 YMG全媒体记者 赖皓阳)芝罘区是烟台中心区、主城区,现辖12个街道、2个省级园区,150个城市社区。
如何创新社会治理,满足群众所需?近年来,芝罘区紧紧围绕“全国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实验区”建设,深入构建满足居民多元需求的长效机制,在社区建立起“精深打捞—精细分流—精心设计—精准实施—精确评估”民需项目服务体系,推动社区治理和服务向更高质量、更高水平不断迈进。
精深打捞居民需求
建立“三线一站”发现体系
结合不同社区组织特点,芝罘区创新搭建党组织线、自治组织线、社会组织线和民需管家服务站“三线一站”群众需求发现体系,持续拓宽民生需求发现渠道。通过党组织线把全区150个社区党委、358个片区党支部、1756个网格党小组、3.2万余名党员串联成线,问民情、访民意、解民忧,使每个党员都亮在线上。全区选拔20378名骨干群众担任楼片长,每天组织群众随时议,每周召开楼院议事会,每月召开楼片长例会,对涉及居民切身利益的公共事务、公益事业协商议事,让群众发声发言,深层次发现居民需求。
民需管家服务站实行“线下”+“线上”服务模式。“线下”负责接待群众来访,形成一个窗口接待群众、一个平台汇总需求、一个流程服务到底、一个机制考核监督的工作流程。“线上”通过区级“e呼应”智慧平台,引导居民在网上直接反映需求、发表意见,实现信息全掌握、互动全天候、服务全方位。
目前,全区共收集问题线索和意见建议3万余条,解决群众合理诉求6000余项。
精细分流居民需求
优化“分类分级”研判机制
为更好的满足居民多元需求,芝罘区对搜集的居民需求进行分类汇总,建立台账,通过科学研判,细化分类分级,实现“清单式”管理。社区职权范围内的居民需求,根据问题难易程度,将问题分为ABC三档,可以立行立办的归为A档,立即解决,及时反馈居民;需要一定时间解决的归为B档,设定时间节点,按进度反馈居民;需要周期性解决的归为C档,制定解决方案,定期反馈居民,以“定性”的方式进行评估分档。
芝罘区建立了以社区党组织为核心、社区居委会为主导、居民为主体,驻区单位共同参与的“阳光17议”民情议事协商体系,围绕居民需求,社区每月17日组织开展议事协商,征求居民意见,共商共议共解难题。
委托专业社会组织成立立项评估工作小组,建立“1+6”评估制度,“1”即全面分析研究,“6”即现场了解考察、面对面听取汇报、查阅相关资料、对象深入访谈、动态小组研讨、群众意见反馈,保障服务项目与群众需求无缝对接。
精准实施服务项目
完善“多方联动”运行机制
芝罘区全面推行“双报到双服务”工作,组织298家市级单位,170家区级单位,2.3万多名双管党员下沉社区开展服务,按照“群众点单—社区下单—单位接单”模式,推行为民服务项目化运作。目前,已确定为民服务项目2379个,完成1839个,服务群众5万余人。搭建资金募集平台,设立“社区基金”12个,目前已筹集资金130余万元。举办 “党建引领、红帆起航”公益创投大赛和民需服务项目大赛,先后实施品牌项目93个,年均服务群众6000余人次。
目前,芝罘区与东北大学、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山东工商学院、鲁东大学等高校建立合作关系,设立实践教研基地,定期开展培训讲座、项目指导等活动。采取“以空间换服务、以服务换房租”等方式,筛选“社区合伙人”,累计与12家专业社工机构建立伙伴关系,开展“激活大脑”关爱失智群众、4:30课堂等为民服务项目300余场。
芝罘区坚持项目“征集公开、确定公开、实施公开、效果公开”的四公开原则,让居民成为评价项目实施效果最大的“发言主体”。
开展 “评社区”活动,委托第三方机构,对全区150个社区32.5万户居民进行随机电话抽查访问,对社区为民服务工作情况和群众满意度进行测评,并由区委区政府对综合排名前10名社区予以表彰奖励,全面建立起以群众满意度为主要衡量指标的考评机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