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吕光社
本报通讯员 王婷婷
“现在我们投放的鱼苗,春节前后就可以上市销售,按照合同约定,收获的鱼既可以由渔业公司回购,也可以自行寻找销售渠道,具有很强的灵活性。”7月14日,随着“放鱼喽”的悠长吆喝声,在济宁经济技术开发区疃里镇董家村的“按揭渔业”放鱼仪式活动现场,900多斤白鲢、花鲢鱼苗被投入5亩多的池塘中,宣告济宁经开区“按揭渔业”暨黑臭水体长效治理机制正式启动。
黑臭水体治理是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中的重点、难点问题,不仅在于黑臭水体整治过程中面临资金、技术等难题,更要建立起长效机制,防止黑臭水体反弹。“从现有的整治经验来看,不与河湖连接的‘死水’坑塘,在治理后的半年到一年时间内很多出现了反弹现象,无疑是对治理资金的巨大浪费。”济宁经开区农业服务中心主任孔冰告诉记者,以往在黑臭水体治理完成后,往往采用栽种水生植物的方式进行水质保固,但效果并不理想。
孔冰介绍,受外地“按揭农业”模式的启发,中心引入济宁援杨渔业有限公司,开始“按揭渔业”模式的探索。渔业公司免费提供鱼苗并进行技术支持,坑塘所在村庄负责日常维护,鱼苗长大后,由渔业公司按照市场价格回购,或由村庄自行出售,所获资金在扣除渔业公司的鱼苗投入后,全部归村集体分配。
“因为现在的季节适合白鲢、花鲢等鱼苗下水养殖,成活率较高,加上它们以滤食浮游动植物为食,能达到较好的清塘作用,所以白鲢、花鲢成了首批投放鱼苗。我们村今天投放了900多斤鱼苗,还安排了一名护渔员进行看护。”董家村党支部书记董龙东介绍,为了提高护渔员的积极性,把鱼塘看好,今年的养殖收益将按照三七分成的方式分配给坑塘承包人和护渔员,村集体不收取费用。后期村集体将收取一定的管理费,但资金仍将用于坑塘的养护和人居环境整治。
“按照现在的模式,可以实现村集体、村民增收,渔业公司获得稳定供货渠道,坑塘及周边生态环境得到长期维护,初步探索出一条黑臭水体长效治理、多方受益的路径。”孔冰介绍,目前济宁经开区已完成27处黑臭水体坑塘整治,并选择其中7处进行“按揭渔业”试点,一期投放鱼苗2万余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