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理想的工作时间是8小时,为每个病人详细解释20分钟,按8小时计算,一天诊治20个病人最合适。但现在医生处于超负荷工作,从早上7点看到晚上11点。去年儿童医院有320万门诊量,假设所有医生都在出门诊,平均一天要看80个病人,而按我们出门诊的状态,一天40个病人刚好。以此为标准,北京儿童医院的医生至少得翻一倍。
《21世纪》:是否可以理解为,要解决现阶段儿科医生短缺的问题,在人才培养上多多益善?
倪鑫:对。但问题是现在公立医院是财政差额拨款,儿科医生多了,政府负担就重了,所以多多益善也不对。
关键问题是病怎么看。如果预防做好了,可能千名儿童0.6名医生就足够了;如果预防做不好,0.6就远远不够。所以预防重于治疗。
《21世纪》:解决儿科医生短缺问题难在哪儿?
倪鑫:除了之前撤销儿科导致人才匮乏外,儿科吸引力差是重要原因。
儿科医生培养的关键是毕业后教育。很多经验只有医生能教,书本不行。孩子不会像大人那样沟通,所以儿科是“哑科”,要求大夫有经验,儿科医生培养时间更长。此外,给孩子看病,要和家人沟通,看病花费的单位时间就长。
如果要平衡儿科医生教育投入和产出比,就要提高待遇。目前儿科医生待遇差、负担重。独生子女政策以后,孩子很受重视,也就更容易遇到医患纠纷。
《21世纪》:目前整个儿童医疗服务体系的主力是谁?是否合理?
倪鑫:主力是儿童医院,其次是综合医院的儿科。二、三级综合医院的儿科,主要承担常见病、多发病,他们是初步诊断的最佳去处,因为综合医院的儿科医生实质是全科医生,适合做疾病初筛诊断。
儿童医院的医疗、护理、检查设备全是精准针对儿童设定的,应该主要接收疑难重症。我们也能接纳首诊病人,但更重要的是接纳从二、三级综合医院儿科需要上转的病人。
目前儿童医院的接诊比例这么高,非常不合理,我们的接诊比例应远远低于综合医院的儿科,各地区的儿童医院之间也该遵循这个逻辑。比如安徽三级医院的病人应先转到省儿童医院,省儿童医院解决不了的,再转到北京儿童医院。我认为应有三分之二的病人分布在三级医院的儿科中,三分之一分布在儿童医院。
现在的情况是,资源没有合理配置,病人流向仅以意愿为导向,这就造成很大浪费。比如报销体系是否应作为控制病人流向的杠杆?
《21世纪》:如何才能控制病人流向?
倪鑫:控制流向是公立医院改革的目标。这需要两个条件:第一,病人家门口就有可信赖的初诊服务。这就要对诊室体系的建设提出要求和标准。卫计委关于分级诊疗的计划里,仍说“以病人自愿为前提”,因为诊室体系还没建立好的情况下,强制流向可能会把病人耽误了;第二,要实现报销体系的杠杆调节作用。有些国家只有急诊才可以去三级医院,否则就不能挂号,也不能报销。你不按照分级来,就只能去非公立医院。 2/4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