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侯林
“看这片小麦地,播种之前就已经与面粉加工企业签了订单。”11月29日,站在淄川区西河镇北黄崖村的麦田边,区派第一书记、淄川区综合行政执法大队派驻西河综合执法中队中队长刘钊对20余亩小麦的销路充满信心。“小麦成熟直接送入工厂,加工后将成为市场上抢手的高品质面粉。”
乡村要发展,产业是关键。常住人口不足70人的北黄崖村,像众多山区小村一样,村集体收入主要依靠农产品种植。近年来,为了村庄发展,北黄崖村通过流转土地,将农产品的种植面积扩大到了200亩。然而,由于缺乏销售经验,北黄崖村的优质农产品销售成了“老大难”。
“先找销路再种植。”2023年,刘钊来到了北黄崖村。在与村“两委”成员反复沟通中,他发现“什么产品上市卖什么”的销售模式已经落后。“在农产品销售方式多样化的今天,订单式农业已经成为很多村庄的首选,咱们也跑跑试试。”此后,刘钊便与北黄崖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彭浩一起外出跑市场、找销路。
设立“第一书记”超市专柜,开展社区团购,与农产品批发市场签订订单……一年多的时间里,北黄崖村通过与各大食品加工厂、超市等平台签订长期合作协议,确保了农产品销售渠道的稳定性与多样性,逐渐打开了销路。
“今年,我们与好又多超市合作销售鲜食玉米3万余个,与城市社区的配套服务群联系,销售青石山小米1000公斤。同时,我们还联合鲁中蔬菜批发市场业户党支部,一次性包销了村集体种植的1.5万余公斤蜜薯。”刘钊说,截至目前,北黄崖村的农产品销售已为村集体增收10万元。
农产品销售难的问题解决了,村民的种植热情也提高了。
“我们正在调整农作物种植的结构,积极引入更多高效、高值、适应市场需求的特色农作物品种,如有机蔬菜、特色水果及高品质杂粮等,既满足消费者对健康、绿色食品日益增长的需求,又可以为村集体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刘钊说,现在,村里还鼓励村民以土地、资金、技术等形式入股合作社,通过技能培训、创业扶持等措施,提升村民自我发展能力,确保乡村振兴成果惠及全体村民,让特色农业种植促进村集体和村民双增收。
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像刘钊一样的驻村第一书记组成了这支独特的人才队伍。今年以来,淄川区坚持把做好第一书记工作作为抓党建促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充分发挥市区131名驻村第一书记的作用,并优选驻村第一书记担任联村党委书记或副书记,以党建联建带动乡村抱团发展、共富共兴。同时,通过用好用活“三事工作法”机制,着力打造一支“住得下、筑得实、助得好”的第一书记“尖兵”队伍,让第一书记驻村更“助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