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从春龙
本报通讯员 刘向东
海洋种业是现代海洋渔业的“芯片”,事关国家粮食安全与海洋经济命脉。近年来,烟台市加快打造中国北方海洋种业繁育基地(简称“北繁基地”),水产苗种产量突破4700亿单位,国家级水产新品种达到24个,持续助力海上山东建设。
走进位于莱州市的山东海洋明波水产有限公司养殖基地,一座座圆柱形育苗池里,上百万尾红色的精灵自在地嬉戏。这就是明波水产最近实现产业化繁育重大突破的“两条红鱼”——豹纹鳃棘鲈(东星斑)和红九棘鲈(红瓜子斑)。
“东星斑和红瓜子斑都是南方热带海域的名贵鱼种。受气候和环境影响,北方没有规模化养殖的先例。我们瞄准这一产业空白,开启了‘两条红鱼’的北上计划。”公司副总经理李文升告诉记者,莱州冬冷夏热,鱼儿想顺利越冬,必须采用陆基工厂的模式,确保环境的稳定性。
在试验过程中,项目团队遇到了棘手的问题:工厂化循环水养殖的微滤机,负责鱼池中颗粒悬浮物的过滤处理,而这套核心装置全部依靠进口,设备维护和部件的频繁更换造成养殖成本大幅攀升。
公司研发部研发专员张董鑫告诉记者,海水养殖具有较强的腐蚀性,不锈钢滤网使用3个月就会生锈,影响过滤效果。研发人员对PET材料进行设计优化后用作滤网,过滤效率已经达到了国外的同等水平。
为了避免石斑鱼感染病菌,科研团队又在养殖系统灭菌环节动起了脑筋。公司研发了一种自清洗紫外线杀菌装置,这个装置杀菌效果达到99.9%以上。同时,可以根据光照强度进行自动清洗,这是公司的一项发明专利。
随着问题被逐一解决,科研团队取得了十几项技术革新成果。经过与中国水产科学院黄海水产研究所等科研单位数年的攻坚,明波水产终于在国内首次实现东星斑和红瓜子斑室内全人工繁育及规模化苗种培育,成功构建“两条红鱼”从种质收集、良种选育、人工繁育、苗种培育到循环水养殖全产业链。近年来,莱州明波水产有限公司在全国率先攻关突破了10余个品种的石斑鱼苗种繁育技术。
新技术和新模式的运用,让“两条红鱼”跨越千里之遥成功北上,在我国北方也能吃到鲜活的东星斑和红瓜子斑。
这不是烟台第一次重新绘制了“全国海鲜地图”——
烟台自贸片区与海南自由贸易港三亚崖州湾科技城牵手打造“南繁北育”新模式,将海南石斑鱼等在烟台国家级水产原良种场开展苗种养殖;实施海洋牧场“百箱计划”实现三文鱼规模化养殖,长岛成为全国最大的海水三文鱼产区;刺参新品种“安源2号”成功获批,烟台目前是全国最大的海参苗种繁育基地和养殖主产区;此外,烟台在国内率先突破了牙鲆、大菱鲆、漠斑牙鲆、半滑舌鳎和杂交鲍人工育苗技术……
目前,烟台初步建立起以国家级水产原良种场和水产种业领军企业为龙头、省级水产原良种场为骨干、近千家苗种繁育场为基础的水产种业研发和生产体系,基本形成了“育繁推”一体化的水产种苗产业化发展格局。
现代渔业发展环环相扣。烟台在大力推进海洋种业发展的同时,以生态高效为导向加快养殖业转型,大力推广工厂化养殖、海珍品养殖、抗风浪深水网箱养殖等模式,示范应用生态健康养殖技术,入选全省首批深海鱼全产业链提质增效试点城市,三文鱼“陆海接力”养殖模式取得成功。
今年1月,烟台市印发《关于印发烟台市种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方案(2025—2027年)》,提出加快中国水产种业烟台“北繁基地”建设,打造水产种业东、西、南、北四大集聚区——东部重点打造许氏平鲉、虹鳟鱼类和藻类种业集聚区;西部重点打造鲆鲽鳎、石斑鱼、斑石鲷等鱼类、海湾扇贝等贝类和海肠等特色本地物种种业集聚区;北部重点打造刺参、鲍鱼等海珍品和烟台特色黄盖鲽、大菱鲆、绿鳍马面鲀等鱼类种业集聚区;南部重点打造鲆鲽鱼类、中国对虾、三疣梭子蟹种业集聚区。
下一步,烟台将充分发掘利用优异的水产种质资源,综合运用传统育种和现代分子育种技术,集中力量针对鱼、虾、藻等有市场前景的潜力品种进行科技攻关,突破水产优良新品种引进、选育、培育关键技术,力争在鱼、虾、贝、藻、参重点物种培育技术方面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同时探索适合深远海网箱等新养殖新模式的优质品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