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枫欲老柿将熟,秋在万山深处红”。
霜降后,柿子红了。有人说,一颗柿子,甜蜜了入冬后的大半个中国。这周就要迎来立冬节气,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这份冬日里人们绕不开的鲜甜。

柿子,是名副其实的“中国水果”“中国味道”。
在山东临朐出土的250万年前新生代野柿叶片化石,印证了神州大地早有柿树的存在。在浙江浦江上山遗址出土的古柿子核,混同在其他食物残渣中,成为“柿子被食用”的最早证据。
柿子的品种有很多。据统计,我国柿子品种约有700~1058种。无论是口感醇厚、营养丰富的磨盘柿,还是甜度诱人、富含多种维生素的富有柿,亦或是有着独特营养价值的牛心柿等品种,都以自己的方式奉献着甜蜜与滋养。
但是很久以前,柿子并不是如今的甜蜜味道。早期的柿子品种为涩柿,咬一口会感觉到一种强烈的涩味,即使有食用,也为果腹。直到南北朝时期,人们逐渐掌握了柿子的脱涩方法,脱涩后的柿子风味颇佳……从此,这份甜蜜再没有离开过中国人的味蕾。
如今,柿子的创意吃法也变得更为多元化,柿子奶茶、柿子冰淇淋奶昔、柿子风蛋糕……万物似乎皆可搭柿子。把柿甜装进日常饮食,成了越来越多人的秋日氛围感。
柿子不独占古人的偏爱,也俘获了今人的芳心。长久以来,人们为何偏爱这一枚小小的柿子?
在漫长的农耕文明中,柿子不仅是果,更是“木本粮食”。柿子,一旦扎根,便年复一年地结果,不负众望。无论十年还是百年,无论是在肥沃之地还是贫瘠之壤,只要植下一株柿子树,秋天便会给予人们收获的喜悦:一棵盛果期的柿树,可得数百斤柿果。
清朝光绪四年(1878年),“晋省大饥,黎城县民赖柿糠全活,无一饿毙者”。正是柿子在饥荒年代救人性命的有力例证。
2024年,我国粮食产量首次迈上1.4万亿斤新台阶,比2020年增产740亿斤,做到了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人们不再靠柿子充饥,但曾经同甘共苦之情已深深刻在心底。
你以为柿子只是一种水果吗?
甜蜜的柿子不止藏匿在舌尖,触动着万千食客的冬日味蕾,也可以是人们眼前的风景,也可以承载独特的人文情韵。
点缀秋日胜景。秋末冬初,万物生息进入平缓,草木褪去浓绿,瓜果收尽余甜,唯有柿子不肯“藏拙”,仿佛将整个秋天最艳丽的色彩,都凝在了圆滚滚的果实里。
青州正迎来为期两个多月的“赏柿”季,吸引一批又一批摄影爱好者和游客前来打卡。天气晴好的周末,流连于王坟镇白洋村柿子沟,漫山遍野的红柿子,宛如一盏盏红灯笼挂在枝头,美了心情,暖了时光。
传递吉祥如意。柿子之于中国人,从来不只是一颗秋果。因“柿”谐音“事”,古人便将诸多种喜庆吉祥的内涵融入其中,如“四(五)世同堂”“事事安顺”“事事有余”“事事清白”等。明代书画家徐渭曾记,江南旧时人们“悬柏柿与橘于堂,曰百事吉”。那抹温柔的柿红里,藏着吉祥的祝福,也裹着岁月的情意。
青州山野间,秋风送爽,丹柿如霞,如同在温柔低语:只要心怀期许,生活总会有好“柿”发生。
吟述乡愁之感。柿子是许多身在异乡的游子魂牵梦萦的珍馐美味。它就像一缕乡音,穿越千山万水,唤起他们对少时的记忆,对故乡的深深眷恋。
苏轼曾以诗感旧,“想见冰盘中,石蜜与柿霜”,还特意注解说这两样物产出自蜀地东川。柿霜对于诗人而言,是心中那抹化不开的乡愁。纵使品味过世间不同品种的柿子,仍比不上家乡的那一味。
在这个美好的季节里,不妨奔赴山野,赴一场“好柿之约”。
(来源:信美青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