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赵国陆 杨学莹 报道
本报济南讯 涉企执法“扫码检查”,服务企业常态化交流,抢抓“三圈”联动发展机遇升级“京沪会客厅”……2月22日,济南市槐荫区召开区委经济工作会议暨全区“抓项目强产业提质创优年”推进大会,高质高效实施“十大提质创优行动”,带动产业体系向新图强。
今年,将围绕“342”(医养健康、先进材料、智能制造三大产业为主导,新一代信息技术、文化旅游、商务会展、汽车消费四大特色产业为配套,现代物流、现代金融两大产业为支撑)现代化产业体系,谋划一批链主牵引、链条配套、链群升级项目;抢滩大数据算力、两重、两新、低空经济等新领域,策划一批含金量高、含新量足、含绿量多的优质项目。特别是主导产业,结合自身禀赋,细分、聚焦赛道,避免同质化竞争。建立以问题为导向的在建项目“红、黄、绿”三色预警解难机制,加快推进重点项目。在消费领域,经十西路汽车产业带去年汽车零售额突破300亿元,稳居全市第一。除了汽车消费,槐荫区今年还将在会展会议消费、流量型消费、新型消费等方面挖潜,打好提振消费“组合拳”。
医学中心、济南西站枢纽经济商务区、智能制造产业区等“五大主战场”是支撑槐荫区高质量发展的“四梁八柱”。医学中心迎来蝶变期和突破期,将依托省脑研院、国家人类遗传资源中心、产业园等,引入人工智能、细胞与基因治疗等项目,加快建设医疗硅谷等26个续建项目,推动齐鲁医院国家医学中心等一批新项目开工。济南西站枢纽经济商务区努力“流量变现”,变“枢纽中心”为“经济中心”,持续培育打造“京沪系”楼宇、中央文化区。去年,省会大剧院举办199场演出、观众超过15万人次,山东国际会展中心举办85场展会,启动二期建设。
今年省委提出加快济青“双圈”协同联动,构建圈内同城发展,全力形成济青郑“三圈”联动发展整体格局。槐荫区位交通优势明显,抢抓机遇,积极将“京沪会客厅”打造成济青郑的政务会客厅、商贸会客厅和人才会客厅。
会上提出,推动一批标志性改革落地见效,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积极构建科创平台矩阵,重点推进济南微生态医学省实验室等提升应用能力;帮助企业用足用好五大行AIC股权投资试点基金,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槐荫区借鉴杭州市的“寻龙诀”,将新增两大机制。一是服务企业联动机制,在区级层面实现政企常态化沟通交流,形成听取、办理、反馈的工作闭环,让企业在政府有自己的“娘家人”;二是联合执法“扫码检查”联动机制,建立线上线下扫码检查平台,所有涉企执法活动统一归口管理,在执法检查时,提前扫码登记报备,企业可以扫码查看检查内容和整改标准,通过线上视频完成回访抽查,并反馈执法质量,把“综合查一次”“不叫不到、随叫随到、服务周到”落到实处,为企业减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