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定陶区黄店镇刘庄村,一座座蔬菜大棚整齐划一,一串串西红柿生机盎然地挂在藤蔓上,在阳光的沐浴下,奏响了“红绿”辉映的乡村振兴交响曲。
近年来,刘庄村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蔬菜种植,从“省扶贫重点村”到“脱贫示范村”,步履铿锵,实现了华丽嬗变。
引领:敢为人先“吃螃蟹”
身高一米七有余的张强,身材消瘦、皮肤黝黑,在人群中显得格外普通。但他,却非同寻常。
作为刘庄村村民,张强是村里的致富带头人。2016年,在外从事运输行业的他毅然决定返乡创业,投资建设了17个蔬菜大棚,种植西红柿、芹菜、豆角等经济作物。
“这可是我们村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在张强蔬菜大棚里打工的村民李帮芝笑着说。
回首这一路走来的艰辛,张强坦然一笑:“我们村历来都以种植小麦、玉米等传统作物为主,第一次规模化种植蔬菜,心里也没底,但看着村民们过着靠天吃饭的日子,我决定试一试。”
从流转土地、搭建大棚到种植蔬菜,张强一天到晚钻进蔬菜大棚里研究、尝试,遇到困难便外出考察学习先进种植经验,功夫不负有心人,当年,他便赚到了蔬菜种植的第一桶金。
“那一年蔬菜行情不错,西红柿平均卖4元一斤。”张强说。
看到张强种植蔬菜赚了钱,村民们坐不住了,纷纷向他请教种植经验。同时,村委会也以此为契机,积极对接“第一书记”扶贫项目,引进资金近百万元,建立扶贫蔬菜大棚基地,建成8个标准化扶贫大棚。
“张强作为我们村的致富带头人,他为人谦虚、和善,积极引领村里群众从事蔬菜种植,起到了模范带头作用。”刘庄村党支部书记刘承山说。
转变:掀起一股“种植热”
“说得再好,不如‘领头羊’带好队,我们村在张强的影响下,掀起一股‘种植热’,不少群众积极响应,搞起了蔬菜种植。”刘承山说。“目前我们村共有70余个蔬菜大棚,还有不少村民去外村流转土地从事蔬菜大棚种植。”
30余岁的村民张同喜,原来一直在外务工,受到村里种植氛围的影响,2019年返乡创业,投资建设了4个蔬菜大棚,做起了“老把式”。
“同喜这小伙子‘不实诚’,硬说今年蔬菜行情不稳定,赚不了几个钱,但是一车车西红柿没见他少卖。据保守估计,仅这季西红柿,纯利润能达十几万元,况且他还有一茬豆角没上市哩。”张强向记者打趣道。
面对村里良好的产业发展形势,刘庄村坚持党建引领,于2020年成立党支部领办智妍农作物专业合作社,流转土地300余亩,其中25个蔬菜种植大棚占地100余亩,露天种植200余亩。
“合作社通过种植大户租赁的形式进行承包,租金全部归集体收入。”刘承山说。“我们合作社还申请了‘强村贷’,新上了地瓜粉条加工项目,进一步延长农产品加工链条,逐步走向了深加工的路子。”
提升:户户唱响“幸福曲”
产业兴旺,生活富裕,村民日子过得更加有滋有味,他们也变得像城里人那样“讲究”。
为了美化村容村貌,刘庄村大力实施了村庄绿化工程,栽种各类树木1000余棵,种植果园8亩,建设绿地广场一处。同时,不断激发群众参与到乡村事务的管理中,经常开展环境卫生整治、美丽庭院评比等活动。
行走在刘庄村的大街小巷,记者看到的是干净整洁的村舍、宽阔平坦的柏油路,沃土浅绿俨然其中;走进群众家中,庭院整洁、生活用品摆放齐整,男女老少脸上都洋溢着欢乐祥和的幸福笑容,整个村庄一派其乐融融的景象。
“像我们妇女,上有老下有小出不了远门,有时就靠打扫卫生打发时间,村里还不定期评选美丽庭院,为我们发些奖品呢。”村民焦雪凤说。
每年重大节日,刘庄村还利用村集体收入为全村70岁以上老人送上一份生活用品;学生考入大学,都会获得一份励志奖学金……
“去年九九重阳节,我们在村委会广场举办了饺子宴,60岁以上老人都可免费参加,据统计,来了足足350余人呢。”刘承山说。
物质丰富,精神饱满,处处和谐,幸福如歌。在奔小康乡村振兴的路上,刘庄村呈现在记者面前的是干群齐心、共同努力的创业场景,是脚踏实地、勇往直前的奋斗场景。 文/图 记者 刘卫国 王振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