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煎饼果子一开始是谁教你的?”记者问。
“没人教,半盆面就学会了。”邹师傅回答。
学会做了跟能做出可以给味蕾带来愉悦体验的煎饼果子之间还有很大的距离。虽然如何做出一套好吃的煎饼果子对现在的邹师傅来说已经是“雕虫小技”,但为了掌握这门“雕虫小技”邹师傅下了不小的工夫。
“我做给别人吃,也做给自己吃,”邹师傅介绍:“我是大众口味,当然我的口味也很叼。为了做出好味道,最多的时候我一天给自己做了五个煎饼果子,当然不是每个都吃完了,只是为了琢磨怎么做才好吃。不做就不做,要做就做好 !”
邹师傅告诉记者:“做煎饼果子,馃子很关键。我用的馃子都是用好油自己炸的。”摊饼前要和面,面不能和得太稀,也不能和得太干。摊饼很考验手上功夫,摊厚了没嚼劲儿,摊薄了面容易糊,饼也容易破,摊得厚薄不均匀也不行。除此以外,往饼上刷的面酱和辣椒也都是邹师傅自己调制的。
对于像生菜、葱这类食材的选择邹师傅也很讲究。“大葱太老了我就买小葱。”邹师傅一边将洗好的葱段“十”字切开一边对记者说。地上的垃圾袋里装的是邹师傅切掉的葱根以及撕掉的泛黄的和有虫眼的生菜叶。
“糊弄顾客就是糊弄自己,不要想着把几块钱挣到手了就完了,这样的生意不会长久。”邹师傅搬到现在的门面已经有七八年的时间,这是他从临街饭店租下的一个四五平米的小门头。这七八年的时间里,邹师傅门面的周围也开过不少家卖煎饼果子的店铺,但最后都关门易主,只有邹师傅门头上“煎饼果子”的LED广告灯箱闪烁不止。
小小煎饼铛摊出四套房产一辆车
凌晨五点半,邹师傅骑着电动三轮车从租住的逍遥三路来到了自己位于辛家庄百米食巷内的店铺。晨光微熙,邹师傅和面、洗菜、择菜的身影在玻璃窗内显得非常忙碌,这是一天生意开始前的准备工作。
不多时,临靠玻璃窗的煎饼铛前就开始有人排队,放在煎饼铛旁的空纸盒也逐渐被钞票充实了起来。从一开始卖煎饼果子起,工作时间邹师傅从来不接触钱,“一是不卫生,二是根本没时间给顾客找钱”。“从来没有少给的,也很少有多拿找零的,即使有也不是故意拿错的。”邹师傅用这种方式与顾客间建立了一种稳定的信任关系。一天间的三个饭点是邹师傅最忙碌的时候,等待买煎饼果子的队伍可以将百米食巷的小路拦腰截断,然后拐个弯继续排。
煎饼果子改变了邹师傅整个家族的命运。
算下来邹师傅已经算是家族里做煎饼果子生意的第二代人了,对象的哥哥和姐夫开辟了家族做煎饼果子的先河,邹师傅带领亲戚把煎饼果子的生意越做越大。
“我在郑州有两套房子,一套是写字楼,有一百三十多平米。一套是住宅楼,也有一百多平米,”邹师傅骄傲地说:“我在青岛也有两套房子,一套在市北,八十五平米,买小了,现在出租给别人住。另一套在李沧,一百四十多平米,今年六月份就能交房了。”除此以外,邹师傅还有一辆途观轿车。“当时我就看好这辆车了,加价我也买,买的时候贵出了一万多元。”邹师傅说。
|